佛教的理念是一切皆空,不执于相,破除我执,分别二心,一切众生实无众生相,乃至不拘泥于时间周期的色相,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眼界,意识界,无明,无明尽,老死,老死尽等诸相,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佛家追求的超脱与放下,即放下执着,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超脱。做一件事,首先就会想到的是“对我有什么好处,”所有的布施就都会有“我”这个存在。布施给了别人,就会升起傲慢之心,别人没有感激你,就会升起嗔恨之心,心就会变得越来越狭隘。处处都着相。
其中“我相”是基础,没有了“我相”,其他三相也就不会执着。“我相”,乃无始劫以来便有,我们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把这个“我”去掉,因为这个“我”,障碍了自性的释放,让我们受到这个自我空间,这个世界,这个宇宙的管制,受到世间法则、宇宙法则的约束而不得自由,被压缩在这个小天地里。
今天已经看完第100本书了,《乔布斯、禅与投资》,这本书对我的启发非常大,以至于我又把之前读过1年半的《心经》《金刚经》拿出来,开始每天读,还发了个朋友圈,后来才发现,今天原来是12月1日,一个月新的开始,也是2024年最后一个月,一般都是企业在做明年计划的时候。
有人说:读诗,能让人获得心灵的安静,而读那些富有禅理禅意的诗,则更能治愈人的精神内耗。禅诗虽然富有哲理禅意,却并不一定是出家的和尚所写,历史上很多诗人都热衷于禅诗的创作,李白、杜甫、王维、苏轼,都留下过经典的禅意诗词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