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海报新闻】海报新闻记者 周凌峰 报道11月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的议案》,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限额6万亿元,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为地方政府腾出空间更好发展经济、保障民生。
其实不然,42.8万亿一点也少不了,这里的化债是转化而不是消化,是用未来中长期国债还当下债,是财务手段,是量化宽松,是加速流动,是权宜之计,担子仍然是那么重,压力仍然是那么大,如果仍不能压缩当下和未来财政开支,实现财政收支平衡,负债将越滚越大,会给未来经济造成更大隐患,今天我们中央财政所做的这一切就失去了意义,我必须清醒的认识这一点。
(本文作者明明,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如何看待“化债”对资本市场影响2015年以来,我国已经历三轮地方政府债务化解过程,而历轮化债过程均对我国资本市场产生深刻影响。往后看,化债仍是2025年影响信用市场的重要因素,而近期地方置换债的落地意味着第四轮化债的开启。
据《人民日报》11月9日号报道,中国政府批准6万亿元债务限额用于化债,同时中国财政部宣布未来5年将每年从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安排8000亿元,专门用于化债,累计可化债4万亿元,合计为地方提供10万亿化债资源,还表示2029及以后到期的棚户区改造隐性债务2万亿元,仍按原合同偿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