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华夏大地出了无数风流人物,不论是有史料记载的,还是神话传说,这些人物因真、善、美,而被后人讴歌、崇拜并传承其精神、品格。同时,一些历史上可能不存在的人也会被后人推崇,并出现“争夺其故里、故乡”等现象。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花木兰。
木兰故里民间艺人贾艳梅历时1年剪出“木兰从军记”映象网商丘讯(记者 曾岩 胡倩)近日,花木兰故里虞城县民间剪纸艺人贾艳梅历时1年、取材《木兰诗》,通过剪纸艺术将花木兰的从军历程完整呈现出来。此《木兰从军记》系列彩色剪纸由19幅组成。“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迪士尼电影《花木兰》上映后,普遍反映口碑一般,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对《木兰辞》的历史背景、文化底蕴理解不够到位,其东方元素的展示流于迪士尼的常规形式,了无新意。《木兰辞》可算是最著名的北朝民歌,从诗歌内容看,能确定它的产生时间在西晋“五胡乱华”以后。
花木兰,魏氏女,西汉谯城东魏村人。木兰又道:“其二,天下之大,当今女子竟无立足之地:在娘家说是人家的人,到婆家须姓夫家的姓,出嫁叫“姓”,恳请让男女均可自立门户。男可娶女,女也可娶男。男娶女时,生儿育女随夫姓,女娶男时,生儿育女随女姓……”
原本很普通的代农家少女,为了抗击外来势力的侵略,女扮男装,走上前线,艰苦征战,战争结束后载誉返回故里。面对理应属于她的荣华富贵,丝毫不为所动,谢绝了皇帝的一切奖掖,复归平静的农家生活。这就是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中国流传很广。
中国的戏曲文化是我们民族的宝藏,豫剧与京剧、越剧、评剧和黄梅戏并称为我国的五大戏曲。河南豫剧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过程,它产生于中原地区,是河南特色的民俗戏曲文化。近年来,河南豫剧的兴盛为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成为中原文化前进的重要动力。
黄河新闻网大同讯(记者安青)1月24日,全国首个花木兰3D超写实数字人在大同市东城墙和阳门以投影的方式惊艳亮相,为古老的城墙增添了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交融的独特魅力。全国首个花木兰3D超写实数字人于1月18日在北京正式发布。
/**/ 人类最初的衣服 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了不起的女孩子叫花木兰。她替父从军、驰骋沙场十二年,回到家后:“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因为“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3月31日讯(见习记者郭淞冰 通讯员黄宣)清朝流传至今的木兰故事读本、木制的木兰雕像、刻有木兰故事的檐角……3月31日,在2023中国·武汉木兰旅游大会的“木兰有趣”文化集市上,各色木兰主题藏品吸引游客目光。
1月18日,以“天下大同 木兰有礼”为主题的花木兰3D超写实数字人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会上,大同市和中华书局在北京联合发布了我国首个花木兰3D超写实数字人,该数字人将首次打造成城市形象,助推古都大同文旅融合发展。大同与木兰之间存在着深厚的渊源。
眼下,武汉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迎来赏叶热潮,但市民和游客不再只钟情黄陂三鲜等土特产,一款泥塑花木兰套装成为必买品之一。说到中国传统泥塑,总离不开上百年历史的天津“泥人张”彩塑。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泥塑界一直有着“北有泥人张,南有泥人王”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