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本文主要围绕三个问题进行论述:第一,为什么说市民概念是妨碍外国读者进入托马斯·曼艺术世界的一道概念屏障;第二,《布登勃洛克一家》如何反映托马斯·曼的市民阶级意识;第三,如果说《布登勃洛克一家》是市民阶级的一段心灵史,那么这段历史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布登勃洛克一家》作者是:托马斯·曼1875年6月6日生于德国北部卢卑克市。他一生创作颇丰,其他较有影响的小说有《特里斯坦》、《托尼奥·克勒格尔》《死于威尼斯》、《绿蒂在魏玛》、《浮士德博士》、《受骗的女人》等等。
《魔术师》,[爱尔兰] 科尔姆·托宾著,柏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丨群岛图书,2023年4月版,536页,89.00元一科尔姆·托宾的《魔术师》(The Magician)尚在创作,书讯便已流传开来,他要把德国大作家托马斯·曼的生平写成小说。
考点 1:20 世纪欧美现实主义作家的现实观念(单选)20 世纪欧美现实主义作家们关于现实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更关注心理的现实,体现出对现实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考点 2: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风格(单选)总体上,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风格具有悲观主义色彩。
1904年的春天,时年28岁的托马斯·曼在出版商萨穆埃尔·费舍尔的介绍下结识了比他年轻两岁的赫尔曼·黑塞。彼时,托马斯·曼已凭借长篇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征服了大批读者,一举成为文坛新星;相比之下,黑塞不那么出名,尽管他也将在同年以《彼得·卡门青》在文学界占得一席之地。
对世界文学经典的排名,每一个读者都会给出不同的答案,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审美情趣的差异,对文学作品的评判也会表现出不同的个性特征,美国《纽约时报》和《读者文摘》曾组织世界五大洲百座城市的十万读者进行投票调查,精选出世界“十大名著”,这可能体现出一种大众审美的倾向,而同样在美国,《时代周刊》曾邀请美国百位顶级大学的专家评选出世界“百部名著”,其中前十名中仅有一部与“十大名著″相同,”十大名著“中有四部被”百部名著“排挤在外,值得注目的是,虽然”百部名著“中大多是美英作品,而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的《飘》却排在百名,这充分体现西方艺术审美与全球大众审美的差异,一般而言,最经典的作品应该具备雅俗共赏的特性,而小说这种特定的艺术表现形式却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整个十九世纪应该是小说创作的全盛时期,现实主义是小说的主要表现形式,十九世纪初代表性的作家是简·奥斯汀,她应该是个承上启下的存在,某种程度上讲是她拉开了十九世纪文学高潮的序幕;
北京晚报 | 作者 傅嘉嘉翻译家傅惟慈诞辰100周年我的父亲傅惟慈今年是我父亲傅惟慈诞辰100周年。他91岁去世,一晃9年过去了。这些年,我们大家在忙碌中度过,父、母的点滴往事,常掠过心头,挂在嘴边,照片和旧物从没离开过眼球。
问问那些最近收看HBO《继承之战》最后一季的观众就知道了。Some are large-ish businesses in smallish economies, like the one in Athens where this guest Bartleby, straight out of university, was put in charge of managing relations with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近年来,许多人都在试图探寻学科的未来,古典学还有未来吗?语文学还有未来吗?历史学还有未来吗?这些疑问,一言以蔽之,就是人文主义还有未来吗?阿伦·布洛克的《西方人文主义传统》或许能对我们思考这个问题提供帮助。
界面新闻记者 | 尹清露界面新闻编辑 | 黄月《飞往温哥华》蒋在是九零后,但是根据《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的说法,她的小说里“活着经典文学的趣味和传统”,这一传统来自西方的契诃夫、莎士比亚以及乔叟,印证着这名年轻作家的“老灵魂”,以及她长年生活在异国的全球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