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文化视点】让古籍“活”起来甘肃省图书馆工作人员修复古籍 岳庆艳志愿者整理古籍 甘谷县图书馆供图漆子扬古籍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和媒介,传承着中国学术的血脉和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欣欣向荣的表征和见证。文献的产生与文字的出现应该是同步相伴的。
如,彝文《西南彝志》、纳西东巴文《创世经》、古壮字《布洛陀》等少数民族文字古籍,《苗族古歌》《羌族萨朗》《瑶族密洛陀》等口传古籍,以及三大英雄史诗《玛纳斯》《格萨尔王》《江格尔》等,都反映了各族先民披荆斩棘、共同开发祖国锦绣河山的史实。
近日,“江苏省古籍数字资源集成平台”正式发布并启用。继国家图书馆“中华古籍资源库”之后,南京图书馆是全国第二家发布数字资源集成平台的公共图书馆。免注册、免登录、多终端,海量古籍资源零门槛在线可查阅。数字化和智慧化让珍本秘籍“飞入寻常百姓家”。
近日,国家新闻出版署网站公布《2021—2035年国家古籍工作规划》,明确今后15年全国古籍工作重点方向、重点任务,强调推进《永乐大典》、敦煌文献系统性保护整理出版等一批重点工程与重点项目建设,为繁荣发展新时代古籍工作作出积极贡献。
古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数字化方式是实现科学保存古籍承载信息的重要途径。作为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这一工作不仅使古籍中承载的中华传统文化于四海之内广为流布,亦能远播海外。“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古籍数字化的工具即为现代科学技术。
通讯员 王莉 李玉婷 11月14日上午,由山东省图书馆、枣庄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枣庄市文化和旅游事业发展中心、枣庄市图书馆、枣庄职业(技师)学院图书馆承办的“古籍保护进校园”活动,在学院学术报告厅举办。
“没接触古籍修复之前,我对古籍仅是充满了敬畏之情。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而这些文明得以流传至今全凭卷帙浩繁的古籍承载,它记录着我们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壮大的演进历程,承载着我们几千年厚重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原标题:明月几时有 古籍觅“中秋”中秋节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古籍还原历史的一片拼图翻阅卷轴寻觅关于“中秋”的诗词、民俗由“文字”达“文化”由“中秋”看“中国”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回望百年前的一次热潮。《四部丛刊》《古今图书集成》《百衲本二十四史》《宋碛砂版大藏经》《珍本医书集成》《各省通志》等各类丛书、类书、正史、宗教、医学、地方文献类古籍等得以大量出版,一时铸成现象级出版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