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网“一些浏览器有大量暴力色情信息还不能设置青少年模式”“明明开了青少年模式,孩子还是能进行游戏充值”“App里有不适合孩子看的内容,但开了未成年人模式,一些有用的内容也看不了了”……时值暑期,不少家长都在为孩子使用各类手机App出现问题而发愁。
近期,深圳市发生多起针对学生群体的共享屏幕诈骗案件。深圳市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发布预警,提醒广大学生和家长增强防范意识,提高防骗能力。这些案件受害人基本是中学生,年龄12岁至18岁,起因都是在网络上进行购买或销售行为遭遇诈骗。
来源:澎湃新闻实名认证拦不住未成年人给网游充值,家长退款难澎湃新闻记者 陈悦 高级记者 邹娟短短三天,黄琳12岁的儿子在手机游戏上充值约35000元。交易记录显示,充值次数高达100多次,“开始是一块(钱)一块(钱)充,后来大额的有600多块。
□ 法治日报记者 韩丹东□ 法治日报实习生 刘 洁“一些浏览器有大量暴力色情信息还不能设置青少年模式”“明明开了青少年模式,孩子还是能进行游戏充值”“App里有不适合孩子看的内容,但开了未成年人模式,一些有用的内容也看不了了”……时值暑期,不少家长都在为孩子使用各类手机App出现
8月30日,针对未成年人过度使用甚至沉迷网络游戏问题,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下发《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 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通知要求所有网络游戏企业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日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服务。
来源:扬州警方 目前,我国未成年网民已近2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7.3%。为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近几年来国家举措不断,尤其是2021年发布的规定对未成年人每天上网玩游戏的时间进行了严格限制。这也被称为最严的防沉迷新规。
来源:环球网 案例背景:近年来,随着未成年人上网行为日常化,未成年人涉网络付费游戏或者直播平台的大额充值、天价打赏的纠纷明显增多,在此类纠纷中多存在未成年人短期内消费金额远远超过其日常可支配金额,或长时间持续性消费等情况。
未成年人利用父母的身份证号注册游戏账号,并充值数十万元,父母发现后能将费用要回吗?近年来,未成年人网络充值问题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游戏运营企业的责任大小也存在较多讨论。4月16日,广州互联网法院发布一系列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典型案例。
注意了!又有多起针对学生群体的共享屏幕诈骗案件发生!不法分子通过各种网络平台实施诈骗给学生及家庭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提醒广大学生和家长增强防骗意识,提高防骗能力一起来看↓↓↓典型案例案例一:18岁高中生闲鱼购号被骗受害人,18岁高中生,在闲鱼平台上购买游戏账号时遭遇了诈骗。
近日,南财合规科技研究院连续第四年发布研究报告《20款手游未成年人保护机制测评(2024)》,该报告评估了国内主流游戏厂商在未成年人保护机制建设方面的表现,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后续开展提供重要的行业洞察。测评结果显示,各家平均分为79.1分,较去年升高3.
原标题:有孩子一年赚了700多元 有孩子坑了买家3万多块(引题)孩子网上卖货 违规谁来担责?(主题)北京晚报记者 徐慧瑶 实习生 伍颖欣随着互联网交易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不少中学生也开始利用节假日,通过聊天软件、社交网站、二手交易平台出售手工制品、明星周边等商品。
根据线索,8月上旬,新京报记者调查发现,为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游戏公司多年前就已推出防沉迷系统,我国法律也明令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网游类商品,但在一些电商购物平台和社交软件上的成人实名制网游账号买卖,成了规避“防沉迷”的灰色地带。
近期,深圳市发生多起针对学生群体的共享屏幕诈骗案件。深圳市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发布预警,提醒广大学生和家长增强防范意识,提高防骗能力。这些案件受害人基本是中学生,年龄12岁至18岁,起因都是在网络上进行购买或销售行为遭遇诈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