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开国首封的六位公爵里面,宋国公冯胜是死的最冤枉的一个。其他五位公爵之前介绍过,魏国公徐达和卫国公邓愈都是善终,曹国公李文忠和代替父亲常遇春受封公爵的郑国公常茂,虽然死因比较蹊跷,但也都算是事出有因,韩国公李善长因为对胡惟庸谋反案知情不报,被朱元璋满门抄斩,算是罪有应得。
他的父亲是常遇春,作为名将之后,他的故事也写在了《明史·常遇春传》里,但是,他和他的父亲的人生轨迹截然不同。元末明初的历史上,有一个绕不开的名字,常遇春。他投奔朱元璋后,跟随着朱元璋征战,立下了赫赫战功。他的儿子常茂,出生于这样的家庭里。
说起古代那些皇子们,有的一身正气,有的贪图享乐,剩下的就是在争太子了,但下面这位可谓皇子中的一股“清流”,他整日痴迷植物,而他的人生经历也是足够倒霉,可尽管如此,他的那些研究成果,对后人乃至世界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洪武三年,在将元朝势力赶出中原后,朱元璋大封开国功臣,其中获封公爵者共有六位,即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和卫国公邓愈,并赏赐丹书铁券。然而,六大开国公爵之中,却仅有魏国公徐达一脉传至明末,这又是为什么呢?
公元1399年,明朝第二位皇帝朱允炆踌躇满志,他和黄子澄、齐泰二人进行了一场密谈,最终决定削藩,而第一个被削的对象,正是朱允炆的五叔朱橚。朱橚,是朱元璋的第五子,燕王朱棣的同母弟,洪武时期被封为周王,封地正是河南开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