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宋枕涛入冬以来,受上游来水、三峡出库流量减少影响,长江干线武汉段已全面进入枯水期。长江水文网1月4日16时数据显示:汉口站水位13.94米。随着水位走低,位于鹦鹉洲长江大桥2号主塔下的丁字坝已由江心小“路”变成了江心沙洲,两侧露出大面积滩涂,最宽处近50米。
极目新闻记者 宋枕涛随着长江水位走低,位于鹦鹉洲长江大桥2号主塔下的丁字坝已“浮出”江面。10月8日,极目新闻记者在现场看到,这条丁字坝变成了江心小“路”,水位较低处已露出宽约30米的滩涂。据长江水文网当日15时发布的数据:长江汉口站水位已跌至13.98米。
长江,作为我国的第一大河,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命脉。然而,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长江的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今年十月,长江进入枯水期,水位急剧下降,原本被江水覆盖的河床大面积裸露出来。这一现象,使得长江底部的情况更加清晰地呈现在人们眼前。
一条视频带你走进越江状态中的轨交崇明线,去看长江江底之下超大盾构推进的震撼场景。全长43公里的崇明线连接浦东和崇明,是上海轨道交通“穿越长江第一隧”工程,深度超过30米。这项超级工程的起点在长兴岛,由两台超大盾构“申通号”和“申崇号”双向同步推进。
2022年12月28日,南京市和燕路过江通道(燕子矶长江隧道)即将正式通车。已经身在青岛跨海第二通道担负海底隧道建设任务的陈宗凯,多么渴望能够在这一天飞回和燕路过江隧道,驱车走进他在南京亲手建设的第3条过江隧道!
25日,“长江上游轨道第一隧”——重庆轨道交通27号线穿江隧道全段精准贯通,穿江隧道作为重庆轨道交通27号线的重要控制性节点,建设过程中也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过程中到底拥有哪些“黑科技”?如何实现“智慧”穿江?上游新闻记者带你一探究竟!
11月5日,长江宜昌段因枯水季节,长江江底的胭脂坝大面积裸露出来,形成一个个江中沙丘与水塘,成群野生长江鱼隔离在水塘中,形成独特的鱼翔浅底景观。当前,长江流域雨水偏少,加上三峡水库蓄水,中下游水位持续退落,宜昌江段进入枯水期。
在位于长江下游的安徽省芜湖市,芜湖城南过江隧道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在长江江底复杂的施工环境里,两台超大直径盾构机正自北向南同向掘进。芜湖城南过江隧道是长江安徽段的第一条过江隧道。从船到桥,再到过江隧道,人们的穿江之旅不断提速升级。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编者按: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新时代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重庆的起步之年。 一项项重点工程、一个个惠民举措、一次次创新突破……这一年,重庆人以“敢闯敢干、唯实争先”的劲头,跑出了加速度。
在重庆南山149米深的洞室内,万里长江高铁第一隧——渝湘高铁重庆至黔江段长江隧道,正在火热施工。地面上车水马龙,而在地下,长142米、重3500吨的“钢铁巨龙”正徐徐转动着刀盘,匀速向前掘进,它就是为长江隧道量身定制的“长江号”盾构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