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很多六、七十岁的老人来说,交公粮恐怕是一辈子最深刻的记忆之一了。交公粮本质上来讲就是粮食税。那个时候,很多农民工作一年到头,还要上缴公粮,到自己手中的粮食反而剩不下多少。可现在这么多年过去了,那些交过公粮的农民退休以后却领不到退休金,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农民的公粮都是由生产队统一交。当时流行的口号是:“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是分给个人的”。农民不仅交公粮,还得交集体提留粮,用来给大队、小队有关人员发工资。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落实后,土地、农具、耕牛都作价分了。公粮、村提留粮开始按人头交。
“交的公粮一定要干,麦糠要扬净,更不能有小土块,不然,收购站地人会让你拉回来。”“交公粮”时,南北方,所交的粮食是不同的,南方是以水稻种植为主,他们所交的就是水稻,北方是以小麦种植为主,所交的便是小麦,无论种植何种粮食,公粮都是必须要交的。
农业社往事。网上有人问你们父母交过公粮吗?网上就农民交公粮的事谈的较多,认为农民交了公粮就是为国作了贡献,就应该享受养老待遇。我不讨论养老金问题,只想回忆曾经在农业社交公粮的前前后后和在农村的劳动过程,唤起我对今日生活的无比珍惜和对过去劳动创造的无比尊重。
我是五0后,在山东农村长大,对于当年农村人民公社的事情记忆犹新。特别是回想农忙季节交公粮的事,更是感慨万千。 记得每年农历五月份,地里的小麦黄了,到了收割的季节,生产队就组织社员抢收。那时候没有收割机,只能用镰刀割,所以我们那里叫割麦子。割麦子可能是所有农活中最辛苦的活路。
农民交公粮,或许很多人不陌生,但也有为数不少人不知道的。对于老一辈人而言,这是一段深刻难忘的历史记忆。所谓交公粮,就是每家农户按照人头比例,将种出的部分粮食无偿的上交给国家。这是中国悠久历史上浓重的一页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