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文化,又称副文化、次文化,是与主流文化相对应的那些非主流的、小众的、局部的文化现象,是在某些特定年龄、身份、生活圈子人群中流行的独特的文化形式和价值观念,近年来,迎合了部分人特别是一些年轻人标榜个性的心理,成为他们追逐的一种文化风向。
整个中国亚文化市场还只是像西部开荒一样,在不停往外拓展文 / 孔明明 编辑 / 王波25岁的BooogerCandy(网名)和朋友早早来到北京东直门附近当代MOMA内的后山艺术空间排队,发现队伍几乎已经排到了当代MOMA的大门口。
□杨世豪 (湖南工业大学)近日,乙游和说唱哈圈的对立频频登上热搜,双方冲突不断。事件起因于8月21日,乃万自称开始玩乙游《光与夜之恋》遭到网友吐槽。而在8月26日时,因为说唱歌手派克特于微博发布新歌炮轰乙女游戏。
Z世代时期,所有风格都在齐头并进,以前容易被看成是“冷圈”的亚文化甚至有超过潮流文化的趋势。这不仅因为各类风格娱乐的翻火,还需要归功于我们现在对文化的包容,各类风格还能进行各种“联动”和融合。刚与Miuccia Prada合作了Prada 2021春夏系列的Raf Simons,在个人品牌的时装短片中就聚焦了这样一群与主流文化“格格不入”的青年人。亚文化是相对主流文化而言的非主流文化、次文化。通俗地说,每一种亚文化都可以看成是一个“圈子”。
读前思考3秒:为什么亚文化比主流文化更让人着迷?2017年,名为“洛天依”的歌手在举办第一场演唱会,售价1280元的门票在上架3分钟后被一抢而光,这场演唱会的独家网络直播平台ACFun的观看人数更是超过百万。还有一位名为“初音未来”的日本歌手演唱会更是一票难求,全球粉丝过亿以上。不过,这两个“歌手”都不是真人,而是用3D技术和其他技术合成的虚拟歌手。
然而日本学者宇野常宽在其所著《给年轻读者的日本亚文化论》中却抱持截然不同的观点。在这本由讲义整理而成的学术研究中,日本亚文化的发展是一段产生于特定历史时期和兴盛于特定年代的文化现象,而当前正在走向终结。
谁的青春不迷茫?谁没有过一段“不堪回首”的青春往事?90后00后的成长岁月中谁没有经历过一段名为——“杀马特”的“色彩斑斓”的“中二”时代。这群“杀马特”青年们在社交平台上集结,形成一个一个特立独行的“杀马特”家族。
{39}Bowie Fiona.The Anthropology of Religion:An Introduction.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Douglas Mary 2000,pp.38.
大家喜欢国潮,可能只会帮助某个品牌一时的销量,但不会从内心喜欢它,因为那些产品没有根。这些潮牌给自己贴上了张扬、个性、潮流的标签,但roaringwild主理人自己也说,他们就是卖衣服的,跟美特斯邦威没有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