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氏三十六手太极拳,是太极宗师孙禄堂任江苏省国术馆副馆长期间,秘传于镇江著名中医、“三学博士”陈健侯先生的。此拳原名孙氏太极拳,后来为了与97式孙氏太极拳相区分,才改此名。在上世纪80年代曾被国家体委和江苏省体委确认为国家稀有拳种。
大约在1929年时,孙禄堂先生已是七十岁的老人了,任职于镇江江苏国术馆长之位,因中医师陈健侯治好了孙禄堂的身中旧疾,陈健侯本人也是好武之人,所以孙禄堂才秘授给陈健侯这套“三十六手太极拳”。孙禄堂在其早期自著的《太极拳学》中的练法,那是式式不离足跟碾地,劲起于足跟,主宰于腰,形于手。而晚年传授的这套“三十六手太极拳”则是反其道而行,劲起于手,节节贯穿,身形似水流。以手法开启身法,以手劲打通周身筋骨柔韧之暗劲,正是所谓“此拳之长,极尽柔顺之至”。“此拳之长,极尽柔顺之至”,这一句话是孙禄堂评价一种叫做“八卦太极拳”的风格时说的,被一位叫黄元秀的人写在《杨家太极拳各艺要义》中。
王宗岳《太极拳论》开篇即讲:“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这就说清楚了,正规的、系统的太极修炼,应按照先练好动功,逐步完成太极拳的松软筋骨、养气柔体、刚柔相济、循经合脉,在经脉畅通,循环无端,丹宫有物的基础上,方能开始静坐静定的功夫。
【拳术为太极大师江叔龙所传,经由张红卫汇编整理拍制】(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视频鉴赏】【背景介绍】杨氏太极拳是由河北永年人杨露婵(1799-1872)、其子杨健侯(1839-1917)、其孙阳澄浦(1883-1936)历经三代人,在陈氏(陈长兴)太极拳基础上结合多种武功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