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怎么谦称自己 顾曰国先生在《礼貌、语用与文化》一文中提出汉语文化中的五大礼貌原则,第一条就是“贬己尊人”原则:指谓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事物时要“贬”,要“谦”;指谓听者或与听者有关的事物时要“抬”,要“尊”。
作为一个中国人,汉语中的第一人称“我”,是我们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也是我们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一个汉字。但是,你知道吗?“我”,其实并没你想的那么简单,它可是一个“熟悉的陌生字”,因为在古代汉语中,“我”与人称毫不相干,仅仅只是一种兵器。
在古代,人们对自己有着各种谦称,这些谦称不仅体现了古人的谦逊和礼貌,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风貌。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代对自己的谦称:孤、寡人、不谷:这些是古代王侯或君主的自谦辞。例如,“孤”是小国之君的自称,而“寡人”则是古代诸侯王的谦称,后来也用作皇帝的谦称,表示“我”的意思。
关于第一人称,汉语中有很多词语,比如我、吾、余、俺、在下、鄙人等,先秦时还常用“朕”。甲骨文出土后,虽然没能破解上述疑问,但其中不少文字的早期形态,却改写了传统认知,比如“我”这个字,本义与第一人称并无关系,而是一件凶残的大杀器,东汉许慎《说文》对此解读有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