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发配边疆”是我国古代一种仅次于死刑的惩处犯人方式,自秦汉时期就有。但自宋朝起,“发配边疆”就被正式入律,《宋史·刑法志三》就有记载:“刺配之法二百余条,其间情理轻者,亦可复古徒流移乡之法,俟其再犯,然后决刺充军”。
对于古代的酷刑,相信大家都能举一反三,不管是从书籍还是影视剧都可以了解到一些,有的听到就让人感到头皮发麻,什么腰斩、车裂、挖眼等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简直惨无人道、残酷至极,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其中一个流放,也就是流刑,是中国古代五刑之一。
1983年,一辆绿皮火车汽笛声悠长,满载着数百名神情各异的乘客,从繁华的南京城驶出,向着遥远而陌生的大西北驶去,车窗外,江南水乡的秀丽景色逐渐被荒凉的戈壁滩取代,车厢内,空气中弥漫着不安、恐惧,以及对未知命运的迷茫,这些乘客并非普通的旅客,他们是83年严打浪潮中被命运裹挟的重刑犯,即将在千里之外的荒漠中,开始一段截然不同的人生。
发配边疆的刑罚早在秦汉时期就出现,当时流放的大多是犯罪的贵族,到了唐末五代时期,还出现在犯人脸部刺字并发配至偏远地带的「刺配」,其法可追溯到北朝的《北魏律》和《北齐律》,直至宋朝,发配边疆才正式被列入律法,而且刺配更加盛行,根据《宋史·刑法志三》记载,「刺配之法二百余条,其间情理轻者,亦可复古徒流移乡之法,俟其再犯,然后决刺充军」。
我们在看一些历史电视剧或电影时会出现这样的画面,如果有人犯了重罪那么就会受到严酷的惩罚。古代的刑罚主要有五种,分别是绞刑、斩刑、腰斩、凌迟、车裂。后来为了缓解当时的阶级矛盾在隋朝后改为笞刑、杖毙、徒刑、流放、死刑。其中流放是出现次数最多的惩罚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