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个问题,一直存在一种戏称:核聚变是一项距离成功“永远还有50年”的技术。这种说法一方面折射了核聚变科研和工程技术的难度,另一方面,也与早期人们对核聚变的研究不够深入有关:随着研究逐步推进就会发现,有很多过去没想到的技术挑战又凸显出来,攻克这些未知的挑战又需要时间。
央视网消息:1月20日,中国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在安徽合肥创造新的世界纪录,首次实现1亿摄氏度1066秒的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标志我国聚变能源研究实现从基础科学向工程实践的重大跨越。“人造太阳”是什么?如何理解这个突破?
1月20日,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创造了新纪录。这一位于安徽合肥的实验装置,首次实现1亿摄氏度1066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什么是“人造太阳”?这一实验突破究竟意味着什么?人类离核聚变发电还有多远?
1月20日,中国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在安徽合肥创造新的世界纪录,首次实现1亿摄氏度1066秒的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标志我国聚变能源研究实现从基础科学向工程实践的重大跨越。什么是“人造太阳”?这一实验突破究竟意味着什么?
1月20日,中国"人造太阳"东方超环(EAST)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实现了1亿度高温等离子体1066秒的稳定运行,超过了该装置2023年创造的403秒纪录,遥遥领先全球其他同类装置一个数量级(70-100秒)。这一突破让我们离可控核聚变的梦想更近了一步,但究竟还有多远呢?
来源:【人民日报】中国环流三号建成后取得的主要成果资料来源: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图三图四地球上的石油、煤等化石能源耗尽后,人类靠什么生活?一种被称为“托卡马克”的“人造太阳”实验装置,承载起人类迈向能源自由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