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这个“伯仲”又代表了什么呢?大家都知道,古人的长幼尊卑观念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自然也包括了起名字,古人的“名”是出生时取的,而“字”要到二十岁举行加冠礼时才确定下来,所以我们通过古人的“表字”便可知道其在家族中的排行,甚至可以知晓其地位。
你知道古代兄弟排行是怎么称呼的吗?可不是像你想的张老三、李老四这样。这些排行称谓不仅可以代表家族兄弟中的排行,也能区分正室和侧室等身份差异。古人的排行叫伯、仲、叔、季,这四个字最早出自于《左传·昭公二十六年》:“亦唯伯仲叔季图之”,用来指代诸侯的各个兄弟。
《说文》:“中,内也。从囗、丨,上下通也。”又:“央,中也。从大在冂之内。大,人也。”这是说,“中”就是“内”;“央”就是“中”。许慎对“中”的解释,有对有错。“中,内也”,不错,但不精准。“从囗、丨,上下通也”,大概率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