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外媒6月30日报道,近日,科学家研究出一种能将手语实时翻译为语音的手套,有望使聋哑人群能够像正常人一样与他人进行交流。现在全世界有7000多万人在使用超过300种手语,在美国估计有10万-100万人使用手语。
央视网消息:11月30日,全国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平台开通上线。这是我国首个集残疾人辅助器具基本公共服务在线申请、辅助器具产品、政策、标准信息查询等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平台,为残疾人快捷获得专业辅助器具适配服务等提供信息技术支撑目前。
今年5月,世界智能大会现场,一个“手语角”吸引了不少人驻足。这套由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和计算机学院共同参与研发的“复杂场景下中国手语实时翻译系统”,已经覆盖了教育、法律咨询、餐饮、交通几大应用场景,在光线充足稳定的室内,识别率最高能达到95%,部分场景下可以实现“秒翻”。
日前,广州举行第三十四次全国助残日活动。今年全国助残日的主题是“科技助残,共享美好生活”。活动现场,一批“黑科技”产品陆续亮相,相关企业负责人围绕“科技助残”,分享广州多区、多企业在无障碍应用场景上的探索与经验。
今天(3月3日)是第二十五个全国爱耳日。我国有听力障碍残疾人数2780万,从2009年国家实施贫困听障儿童抢救性康复计划以来,数以万计的听障儿童享受到国家优惠政策,实施人工耳蜗手术、康复训练和免费佩戴助听器。
新华社杭州11月16日电 题:开启通向未来的大门——“互联网之光”告诉你科技将如何改变人类生活新华社记者朱涵、熊茂伶、吕昂无人驾驶、虚拟朋友、脑机接口……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这些曾经看似遥不可及的科幻概念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
“我有一个愿望,希望能与顾客进行直接的交流。”90后小陈是一位甜品师,去年她在杭州马塍路上开了一家甜品店,但由于天生听障,遇到商品原材料等问题时,往往很难回答顾客的疑问。不过,最近在新技术的助力下,小陈可以用自己的声音“说话”了。
今天,小探要介绍一款神奇的手套,一款有着人文关怀的科技产品。(并没有多复杂的结构)还记得小时候第一次看见电视上有人在打手语时的不解,还记得遇到聋哑人时根本没办法交流时的尴尬。如今的科技那么发达,但对特殊人群的关注却并不多。
当地时间 6 月 29 日,该研究发表在《自然 · 电子学》。研究人员采用了机器学习来训练设备,目前的阶段性成果是,系统已经识别美国手语系统中的 660 个符号,识别率高达 98.63%,识别时间短于 1 秒。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刘俊5月13日,数千名网友齐聚在“兔姐-小饼干麻麻”的直播间,等着开拍即将上架的商品。提起直播间,大家的第一印象莫过于主播们声嘶力竭地喊“买买买”,但这里却异常安静。主播王弦和易思雄是一对聋哑夫妻,他俩在镜头前,用手语认真地向粉丝介绍商品,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