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一遇到季节交替、天气忽冷忽热,或者天气骤变,很多人便喷嚏连连,感冒咳嗽了,尤其是老年人、小孩子及免疫力偏低的人群,而且很多人去医院检查时抽血查血常规,发现白细胞减少,甚至是多次血常规都显示白细胞减少,不知如何是好?
中性粒细胞缺乏症患者多有服药或化学毒物接触史,起病急骤,全身症状严重,属于内科急症。由于短期内大量粒细胞破坏,患者在出现乏力、头晕、咽痛等前驱症状后,很快就出现寒颤、高热、出血、头痛、全身肌肉和关节疼痛、虚弱、衰竭。
一、基本案情秦某某因确诊先天性粒细胞缺乏2年5月余,于2017年8月24日到被告某医院治疗,于2017年10月31日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因出现血小板植入不良、腹胀、腹泻、电解质紊乱、低蛋白症等并发症。于2018年1月12日死亡。
患者免疫功能低下,症状和体征不明显,病原菌和感染灶不明确,发热可能是感染的唯一征象。随着国内外诊疗理念的变化,临床研究和流行病学数据的积累,靶向和免疫药物带来的新危险因素的出现,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和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对2016年版指南进行了修订,是为2020年版指南。
粒缺患者的日常护理注意事项。由于疾病本身特点和反复使用化学药物治疗、放射治疗、激素治疗、免疫抑制剂治疗等,会导致患者的机体免疫力低下,血液中粒细胞缺乏,在中性粒细胞总数小于0.5×109/L,或外周血白细胞小于2.0×109/L可称为粒细胞缺乏症,此时极易导致感染的发生。
对于精神疾病患者而言,药物治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充分了解精神科常用药物的优缺点,可以帮助患者有效识别药物不良反应,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今天就给大家总结一下精神科常用的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抗焦虑药、催眠药以及部分心境稳定剂。抗精神病药01.
在大部分医生眼里,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药物治疗仍是首选,但是事实临床研究证明,药物对神经起到的压制作用往往不能长期达到效果,而且长期的药物维持治疗难免会并发药物副作用,尤其是以下几种药物副作用堪称精神情绪类疾病患者的噩梦。
儿童用药安全一直是我们医药人重点关注的话题之一,但因部分家长对药物知识的缺乏,导致了许多儿童不安全用药事件的发生,严重影响着儿童的健康成长,因此我们今天总结了四个小儿慎用或禁用的常用感冒退热药,并分析它们不适宜用于儿童的原因,供大家参考。
“安乃近?我们这边已经不卖了,现在很多药店都不买这种药了,你要是小孩发烧了还不如带去医院检查”可能大家到药店可以发现,似乎以前很多便宜又好用的药物都逐渐在药店消失了,“退烧神药”安乃近就是其中之一,为啥现在买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