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环境规划署12月10日公布了2024年“地球卫士奖”得主,中国科学家卢琦获得“地球卫士奖”中的“科学与创新奖”,这是中国人首次在该类别获奖。一年一度的“地球卫士奖”是联合国颁发的最高级别环境奖项,旨在表彰对环境产生变革性影响的个人和组织。
12月10日,《中国自然资源报》记者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三北工程研究院院长卢琦荣获2024年“地球卫士奖”,是首位获得该奖“科学与创新”类别的中国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英格·安德森高度赞扬了卢琦对全球荒漠化防治作出的贡献。
新华社利雅得12月11日电 专访|“地球卫士奖”是对中国林草事业的高度肯定和激励——访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卢琦新华社记者葛晨 陈琛获得“地球卫士奖”是对中国林草事业,特别是治沙科技工作者的高度肯定和激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三北工程研究院院长卢琦近日在《联合国防
新京报贝壳财经讯(记者白华兵)据联合国环境署消息,日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卢琦被授予联合国最高环境荣誉——2024年“地球卫士奖”(科学与创新奖),以鼓励其通过科学研究和多边参与应对荒漠化问题的努力。卢琦是2024年度的六位获奖人之一。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12月10日电 (记者 陈溯)记者10日从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三北工程研究院院长卢琦,荣获全球生态环保领域最高奖项——“地球卫士奖”,是首位获得该奖“科学与创新”类别的中国人。
【一线讲述】在万里风沙线上筑起“绿色长城”讲述人:“地球卫士奖”得主、中国林科院首席科学家、三北工程研究院院长 卢琦库姆塔格沙漠位于新疆和甘肃交界处的知名地标“罗布泊”区域,是我国八大沙漠之一,总面积排第六。
“光伏+治沙”“光伏+生态”“光伏+粮食”“光伏+牧草”“光伏+中药”……近年来,我国荒漠化防治取得明显成效,世界瞩目。但随之而来的是,个别地方违背科学规律,简单地认为“越绿越优”,追求大面积、高密度、高固碳量、高产值的绿化效果,夸大“光伏+”的作用。
央广网北京11月28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报道,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空白区今天(28日)上午顺利实现锁边“合龙”。据介绍,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总长度约3046公里,截至2023年底,沙漠周边已形成长达2761公里的绿色阻沙防护带,还剩下285公里的空白区。
在几代人近半个世纪的艰辛努力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三北”工程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工程区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4.8亿亩,治理沙化土地5亿亩,治理退化草原12.8亿亩,森林覆盖率由5.05%提高到13.84%,45%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面积得到初步治理,61%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控制,4.5亿亩农田得到有效保护。
来源:【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日前,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上,中国林科院首席科学家、三北工程研究院院长卢琦因其在科学与政策交叉领域助力中国扭转土地退化趋势、减少沙化面积,获得“地球卫士奖”中的“科学与创新奖”,这是中国人首次获得该类别奖项。
本期嘉宾卢琦 联合国“地球卫士奖”获得者、三北工程研究院院长张景波 中国林科院沙漠林业实验中心副主任张怀清 中国林学会林业计算机应用分会理事长冯益明 中国林科院荒漠化研究所副所长 主持人光明日报记者 张胜 李春剑【新闻回放】11月28日清晨,太阳刚跃出地平线,新疆于田县不少群众早
来源:【国家林业和草原局】9月21日,国家林草局在京举办草原保护修复与“三北”工程建设座谈会。会议围绕草原保护修复在“三北”工程中的定位、如何在“三北”工程中充分发挥草原作用、如何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开展草原保护修复等主题,进行深入交流研讨,提出政策建议。
我国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退耕还林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已取得成效,并探索出一条生态保护修复与民生改善相结合的荒漠化防治道路。国家林草局今天(25日)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53%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