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看像捡破烂的,近看是机务段的。”这是一位老火车司机打趣蒸汽机车时代的一句话,蒸汽机车依靠司炉工不断加煤燃烧产生蒸汽动力前行,跑一趟车下来工作人员会被熏得浑身黑。1952年,青岛四方机车车辆制造工厂制造出了新中国第一台“解放”型蒸汽机车,结束了中国不能自制机车的历史。
上世纪90年代初,铁路部门准备将广州到深圳的广深铁路进行提速,最高运行时速达到160公里,为了提速就要研制能够达到这个速度的机车,那时候广深铁路还没有电气化,所以研制的提速型机车是内燃机车,定名为东风11。
上世纪70年代中期,随着中国铁路货物列车最高牵引定数的增加,调车作业的强度也随之大大增加,导致当时中国铁路调车用内燃机车的主力车型——东风2型和和东方红2型调车用内燃机车因为发动机功率不足,越发难以满足日趋繁重的调车作业,因此基层要求配备功率更大的新型调车用内燃机车的呼声日益高涨。
1972年开始,中国国铁为缓解上海铁路局和广州铁路局客运型内燃机车短缺的窘境,向罗马尼亚克拉约瓦电力机车设备公司大量进口基于060 DA型内燃机车经过适合中国铁路标准修改而成的ND2型内燃机车,在首批50台机车投入使用后发现表现良好,再加上国产的东风4B客运型内燃机车研发不顺,迟迟无法投入正常运营,于是中国又继续向罗马尼亚方面增购ND2型机车,最终ND2型内燃机车一共生产了284台,成为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上海铁路局和广州铁路局用于牵引旅客列车的主力车型。
为了响应铁道部科学研究院在1956年8月编制的中国首个铁路科技发展规划——《1956年—1967年铁道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中关于“技术政策的中心环节是牵引动力改革,要迅速地、有步骤地由蒸汽机车转到电力机车和内燃机车上去”的号召,青岛四方机车车辆厂先后在1958年试制成功了“东风”型摩托机车和“卫星”型液力内燃机车。
调车作业是铁路运输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比如客运列车车厢进出库的取送、货运列车在编组站解体重新编组、货运站的车厢分别推到哪一个货场或者重新编挂在一起等,都是调车作业,进行调车作业离不开专门的调车机车,过去曾经有一些用于干线的机车客串调车机车,但是对于调车工作人员来说并不太方便,所以后来生产专门的调车机车。
今天是本厂长41岁生日,各位看官看完后希望给个祝福,在此先谢过。20世纪60年代开始,铁路机车技术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液力传动柴油机车的横空出世,成功地将内燃机车最大单位功率从3000马力以下一举提升至4000马力以上。
哈喽,友友们!在建国初期,东方红在中国的大江南北已是一种热潮。我们熟知的东方红是东方红卫星,当然火车也有东方红系列。虽然它们已成为历史,但也不妨碍我们盘点一下,其中有的东方红型机车成为了国家一级文物,呈放在中国铁道博物馆供人们参观学习!
60年代初,中国为了紧跟世界先进技术发展,由中国技术进出口总公司出面和联邦德国亨舍尔公司谈判引进大马力内燃机车,最终在1965年12月敲定了4台基于DHG4000CC方案定型的4000马力液力传动内燃机车的购买合同,这4台机车被中方命名为NY5型内燃机车,于1967年初装船运抵中国交付,成为中国铁路引进的第一批4000马力以上的大马力内燃机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