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5月30日电 (记者 陈杭)记者30日从北京互联网法院获悉,2021年6月至2024年5月,北京互联网法院共受理涉未成年人民事案件597件,其中网络服务合同纠纷案件407件,占比68.2%;网络侵权责任纠纷案件75件,占比12.
过年,当属孩子们最开心,因为孩子们只要甜甜地跟长辈说一句“新年快乐”,一笔“巨款”就到手了。一般来说,家长遇到这种情况第一反应肯定是先狠狠训斥孩子乱消费的行为,然后接下来需要做的事情就非常棘手了,家长找商家退款却碰了一鼻子灰。
现在,互联网已经成为未成年人获取信息、休闲娱乐的重要渠道。不过,网络在拓宽孩子们学习生活空间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争议问题,比如未成年人背着家长进行充值打赏,这些钱能返还吗?社交软件里的“未成年人模式”形同虚设,平台是否要为此担责呢?
最近,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公告,关于适用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二)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征求意见稿规定: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通过网络直播平台实施打赏行为,其法定代理人主张该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请求返还已打赏款项的,人民法院应依法予以支持。
8岁的小男孩观看手机游戏直播,主播说打赏火箭可以送跑车,小男孩一晚打赏了17万元,家长把直播平台告上法院。开庭时,法官问小男孩,父母挣钱不容易,为什么这样挥霍。小男孩说,他以为打赏的只是小星星等符号,不知道礼物就是钱。法官问家长,孩子玩手机,为什么不监督。
游戏企业是防沉迷工作的主体,在落实防沉迷中十分关键。即使是网络游戏,也并非一无是处、完全是“洪水猛兽”,而关键还在于正确的引导和合理的使用。新京报制图文 | 柯锐近年来,我国网络游戏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和非理性消费问题备受关注。
短视频作为当下火爆的娱乐方式,不仅席卷成人市场,也将未成年人裹挟其中。2023年1月1日—5月31日,江苏省消保委舆情监测系统共监测到与未成年人沉迷短视频、直播相关的消费维权信息190883条,其中敏感舆情47486条,占消费维权信息总量的24.88%。
“青少年防沉迷系统”有漏洞,孩子们绕开上网限制方法多半月谈记者 李伟 宋立崑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应用,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开始接触和使用互联网。据统计,截至2023年6月,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突破1.91亿。与此同时,不少未成年人沉迷手机,引发全社会的持续关注。
近期,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人民法院审结一宗案件,一名10岁儿童在一个月内在同一款游戏里充值超过50次,合计5万余元。其母亲上诉后,法院认定小千和其母张女士对此具有重大过错,应承担主要责任。而游戏公司承担次要责任,判决游戏公司退还充值总额的30%,引发网友热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