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面具究竟起源于何时,尚无资料说明明确时间,在公元7世纪上半叶,松赞干布制定法律举行庆祝大会时,记载表演了戴面具装饰成狮、虎、牛、豹的舞蹈,到后来公元779年,庆祝桑耶寺落成典礼上也记载了表演面具的舞蹈。
图为开幕式表演 赵朗 摄中新网拉萨5月22日电(记者 赵朗)2023年西藏自治区文化馆服务宣传周活动22日在拉萨罗布林卡启动,为期7天。活动由西藏自治区文化厅主办,西藏自治区群艺馆(区非遗保护中心)承办。
藏式药泥面具。鉴善堂供图 华龙网9月6日20时30分讯(首席记者 黄军 实习生 徐立)9月8日至11日,第五届重庆文化产业博览会将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举行。届时,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藏式药泥面具将参展亮相。
中国西藏网 西藏民间工艺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是藏族百姓智慧的结晶、文化艺术的精华。这里汇集了众多民族手工艺品店铺,在八廓街鲁固小巷,一家小店用黑色藏式氆氇作为招牌,大门两侧挂满一排排风格独特、制作精美的“迷你”藏靴、揉糌粑的羊皮袋、赶牛羊的“乌朵”等便于挂包装饰的手工艺品,格外引人注目。
藏语称面具为“巴”,是从宗教艺术派生出来的一种工艺品,它的起源,与传统古老的苯教文明中的图腾崇拜和拟兽、拟鸟舞蹈及祭祀活动紧密相关。大致分为三个部分,即宗教面具、藏戏面具和民间歌舞说唱面具。按功能大致可以分为宗教面具和戏曲面具两大类别。
黑熊部落是带着黑熊头骨和黑熊皮,模仿熊猫或者黑熊跳舞。白马藏族,亦称白马人、白马族,是居住在甘肃省陇南市文县,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和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交界的岷山东端摩天岭中的一个族群, 人口约2万多,民族语言为白马语, 信仰为自然崇拜、苯教、佛教。
加入收藏夹复制给朋友外站谷歌书签百度空间开心网雅虎收藏人人网嘀咕白社会MSN空间豆瓣QQ书签[进入论坛]一、青海民间藏戏面具的起源与发展在青海民间藏戏面具的多维起源中,藏传佛教文化始终是一股奔腾不息的动源,以藏传佛教为载体的文化内容,成为民间藏戏面具艺术内涵的主要构成部分。
白马藏族同胞集中分布在平武县白马河流域,少数分布在位于白水河畔的南坪县下塘地区和松潘县小河地区。他们并非骑着“白马”的藏族,同时有人大胆的猜测,白马藏族不是藏族,而是昔日鼎鼎大名的氐族后裔。费孝通先生颇费一番周折后认为:“他们的宗教信仰比较原始,崇拜日月山川,土坡岩石,没有主神。
上海博物馆少数民族工艺馆面积700多平方米,陈列分为六个部分,展出中国境内各少数民族的服饰工艺、染织绣、金属工艺、雕刻工艺、漆器与藤竹编和面具艺术,展品近600件,表现了中国少数民族悠久绚烂、丰富多样的造物文化与艺术审美。
民居是最大众化的一种建筑,它的形制受制于地理环境、建筑材料、建筑技术、民俗风情、生活习惯等因素。一、民俗记忆之建筑碉房是西藏比较有特点的民居建筑形式。碉房一般为两层结构,上层是人的起居场所,底层是牲畜和储藏房。碉房建筑中普遍采用小窗窄门,以利于挡风御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