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勇军进行曲》因其广泛的传唱与激励抗战的历史意义而成为新中国的代国歌,在开国大典上响起。这首歌,从硝烟中唱响,几经起伏,数度沧桑,伴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响彻全球乃至寰宇,与历史共鸣,与时代共振。
《义勇军进行曲》是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歌曲,是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被称为中华民族解放的号角,自1935年在民族危亡的关头诞生以来,对激励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起了巨大的作用,后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我国的国歌,全称是《义勇军进行曲》。它诞生于1935年,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它最终被选定为国歌,还是有一段故事的。《义勇军进行曲》,原本是电影《风云儿女》的电影插曲。因为这部电影当时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影响力都非常大,所以这部插曲在当时广为人知。
《义勇军进行曲》最初是1935年5月24日上映的电影《风女儿女》的插曲,由田汉作词、聂耳谱曲。抗战时期,《义勇军进行曲》成了家喻户晓的歌曲,各地民众随口哼唱,国共两党军队广为咏唱,抗战歌咏组织也在多个正式场合演唱此曲。
他,是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曲,在诞生之初便被广为传唱。他,在民族危亡的关头,对激励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在二战即将结束之际,被选入反法西斯盟军胜利凯旋的曲目,并在联合国成立时,作为代表中国的歌曲演奏。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在华夏大地上,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勇往直前。它诞生时是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曲,随着人们的传唱,变成鼓舞群众团结起来、解救民族危亡的冲锋号角。上海是中国电影的发祥地。从民国初年直至抗战爆发前,虹口和徐家汇两处,是沪上电影业较发达的地区。
到全面抗战的第三个年头,1939年,国际著名记者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在当年写成的《人民之战》一书里以这样的言辞形容这首抗日歌曲的流行程度:东北人民为摆脱日本的枷锁而英勇斗争,在他们那勇敢精神鼓舞下,产生了这首激动人心的歌曲,使举国奋起、众志成城…
上一期《义勇军进行曲》诞生前后(上)中讲到,经历一番波折,电通公司拍摄的电影《风云儿女》上映,其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开始在大江南北传唱……这一峥嵘岁月的冲锋号角,后来是如何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的?
现代快报讯(记者 张然/文 钱念秋/摄)“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当留声机的针压轻轻搭在已经诞生87年的黑胶唱片上,慷慨激昂的歌声瞬时穿越历史的洪流喷涌而来。△《义勇军进行曲》首版唱片这是一张首版的《义勇军进行曲》唱片,诞生于1935年,近日入藏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