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刚说完亚速钢铁厂坚不可摧,就传出来了当地守军投降的消息,看来我这嘴也是开了光了。这次投降的来龙去脉我大概看了一下,总结起来就是在乌克兰的卫国战争里他们需要英雄,这些人甭管以那种方式活下来比战死沙场更重要。
1940年8月,百团大战打响了。当时的二十五团担负着正太路的突袭,当天晚上该团发起了总攻计划,而该团的指挥部设立在了当时的大洛坡。大洛坡附近靠近一处四十几户的村庄,因为地理位置原因,指挥部设在这里易守难攻。
众所周知,战争是残酷的,一旦爆发战争也就意味着将会出现大量的伤亡,这点参考第二次世界大战就能够看得出来,阵亡人数达到了9000万人,还不包括平民,从这项数据就可以非常直观的感受到战争的破坏力有多大了,针对这点国际组织推出保护性的公约,致力减少对有生力量的残害,《日内瓦公约》里的俘
杨帆远航/文 “南方才子,山东好汉,四川的将,陕西冷娃排两行”——这是外地人对陕西关中人的总体评价。《白鹿原》的作者,同时也是三秦子弟之一的作家陈忠实曾这么评价他心目中的“陕西冷娃”:“历数历史上陕西乡贤,可以发现,明主忠臣贤子廉吏义士多,认贼作父、卖主求荣的汉奸小人少。
单立志,男,1912年出生,原东北抗日联军第七军战士、二支队二中队指导员,前苏联红军远东步兵88旅少尉排长。(已经于2012年去世)单立志是辽宁丹东人,那时候叫安东。当年,单立志家非常穷,实在过不下去了,在他18岁那年,家里凑了点路费,举家北迁到了黑龙江虎林地区。
老兵刘星泉当年留下的伤痕红网衡阳县站9月2日讯(分站记者 欧阳天宇)8月30日经过几番波折,记者终于找到住在衡阳县库宗桥镇的刘星泉老军人家,当见到老人家的第一眼就能够看出,虽然岁月在他的面庞留下不可回溯的痕迹,但消磨不了那在战场上留下的铮铮军人气息,那是只有经历鲜血与生死才能历练
来源:钧正平工作室·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 作者:常辰哲这是我军历史上空前惨烈的一幕。1937年2月,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血战近半年的红军在茫茫戈壁的倪家营子走到了最艰苦的关头。内无粮弹,外无救兵。最后时刻,面临绝境的红军指战员开始分散突围。
在黑龙江的林口县有一条乌斯浑河,河边伫立着一座纪念碑,纪念8位永远在此安息的英灵,东北抗联8名女兵为了掩护部队主力撤退,与日伪军英勇作战,在弹尽粮绝的时刻毅然跳江牺牲,她们把年轻的生命永远留在了乌斯浑河。
朱可夫的“弹尽粮绝”反击战:勒热夫战役的血与火1942年冬天,苏德战场的雪地上,炮声稀疏到让人觉得战争似乎快结束了。苏联的一线炮兵每天只能得到一发炮弹,步兵连里许多人甚至连枪都没有。而在这种“弹尽粮绝”的情况下,朱可夫竟然下令主动进攻——你没看错,是进攻!
2010年从北方回到南方,拿了家里给的创业资金投资了一个三万元的小作坊,每天5点多钟起床忙到晚上12点多钟,忙碌了半年一毛钱没赚到,还得罪了亲戚,小作坊倒闭后,开始接触更多人,为了得到更多钱来二次创业,去借了30高利贷,就这样一步步走向深渊,过着骗人,虚伪的日子,二次创业又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