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文博会湖北馆,非遗面塑传承人刘洁向游客现场展示“江豚”制作全过程,造型神态憨态可掬的面塑,引得游客争相拍照打卡。面塑是一种以面粉为主要原料的传统彩色捏塑艺术,是一种纯手工制作但艺术性很高的传统艺术。
近日,合肥市六安路小学翠微分校六2班的学生们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文化体验活动——捏面人。此次活动旨在让学生们近距离接触非物,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并通过学习技艺来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瑰宝。活动伊始,资深捏面人艺术家张老师为学生们带来了精彩的展示。
鲁网1月11日讯 (记者 杜伟 通讯员 李森 刘正航 周扬)在枣庄市市中区龙山路街道道南社区,非遗传承人王欣正在工作室里教小朋友们制作面塑兔子,只需要一把剪刀和一个圆头工具,几分钟就可以将黏土制作成栩栩如生的小兔子,在王欣老师的指导下,小朋友们也都顺利地完成了自己的作品。
中新网成都9月6日电 题:指尖上的艺术 成都市非遗面塑传承人捏了5000余只大熊猫作者 祝欢搓一个圆圆的脑袋,揉好手臂、耳朵和脚,放置捏好的粉色蝴蝶结和绿色竹子……不到5分钟的时间,一只头戴蝴蝶结手抱竹子的大熊猫便在成都市非遗面塑传承人张龙贵手上跃然而出。张龙贵捏制大熊猫。
癸卯兔年将至。2023年1月15日,在聊城市临清市面塑协会的展馆内,一只只灵动可爱的小兔子面塑摆在展台上,有的抱着一只大鲤鱼,有的拿着一幅大福字,充满浓浓的年味。这些活灵活现的艺术品出自临清面塑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临清市面塑协会会长曲玉双之手。曲玉双在制作兔年面塑。
本报记者 成安林 本报通讯员 李国庆 孟福生1月23日,焦作市面塑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河南能源焦煤集团职工封利娜,忙着赶制“瑞蛇呈祥”的国潮手办,准备将这份独特的新春祝福带给奋战在焦煤各条战线的同仁。“2025年是农历乙巳蛇年,‘瑞蛇送福’‘瑞蛇迎春’深受大家喜爱。
一段竹签,几个面团,用手简单地揉搓拼接,几分钟的工夫,一个戴着红肚兜、穿着大红鞋、手拿鞭炮糖葫芦的生肖兔面塑就做好了。这是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民间艺人阚宗勤以“兔”为主题制作的面泥塑作品,以此喜迎农历癸卯兔年的到来。
非遗闹新春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它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剪纸、面塑、蛋雕......这些异彩纷呈的非遗技艺,勾起人们心中最为浓郁的年味。当非遗遇上龙年,又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今天,走近杨浦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面塑”,一起聆听非遗传承人的匠心故事。
记者 于佳霖 李英豪威海地处胶东半岛最东端,有着独具特色的地方民俗文化。每逢春节、元宵节、清明等节日,威海都有捏面塑的习俗。面塑又叫捏面人,很久之前,就有人用面来捏制动物或者小人。据了解,面塑至今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
10月29日至11月1日,第五届面塑艺术综合展在龙和茶城举行。本次展览上,一件名为《孔雀》的作品以高1.5米,宽90厘米的尺幅,成为了本次展览中尺寸最大的一幅作品,吸睛无数。作品中的孔雀,每一根羽毛都十分精致,仿佛有风吹来,羽毛都会随风而动。
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司新利 记者 顾潇)随着兔年春节将近,扬州市面塑非遗传承人孟晓红别出心裁,创作出灵动有趣的面塑萌兔系列作品,烘托了新年的喜庆氛围, 也让传统面塑“潮”起来。1月2日,现代快报记者来到孟晓红的面塑工作室看到,生肖兔主题面塑作品格外引人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