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记者向蚂蚁集团方面求证此事,借呗方面回应称,“借呗已启动品牌隔离工作,由蚂蚁消费金融公司提供的服务会继续显示‘借呗’品牌,而银行等金融机构独立提供的信贷服务则会在‘信用贷’页面展示,显著标识出金融机构信息,与借呗品牌相区隔别。”
近日,电商网贷全面接入央行征信系统的消息引起广泛关注。经常使用花呗、借呗等消费信贷产品是否影响以后向银行申请贷款?个人信息是否有泄露风险?北京青年报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市场上稍有名气的网络平台贷款都已接入央行征信系统。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朱婷 实习生 王奕轩 代雨洁“先学习后付费,学一个星期就能兼职接单挣钱,月保底收入两三千元!”动不动心?如果看到这样的消息,你要小心了。近期,不少人在社交平台上吐槽,自己遭遇了“先学后付”的套路。
尽管每月有2000元生活费,但这半年来,在安徽合肥读大一的学生杨云,仍过得十分拮据。因为有880元要转入一个小额贷款平台,这项贷款甚至并不是她自己办理的。每月支付880元,12期分期,总计10560元的费用,是杨云报名参加的线上原画培训班的“学费”。
原标题:网上消费一不小心就开通消费信贷产品(引题)忘还在线消费信贷会否上征信?(主题)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 文静 夏铭)如今,网上消费很容易就会在不同的平台开通消费信贷。记者调查发现,不少平台为了吸引用户开通消费金融服务,会推出支付优惠、“分期”优惠等。
苏先生反映他被二十年的好友“背刺”了现在背上了50万贷款苏先生:2023年10月29号那天,我这个朋友打电话跟我说见个面有话跟我说,帮他个忙。他说他有笔工程款,需要我帮个忙接收一下。记者:为什么要你帮他收?苏先生:他说他的银行卡有点问题,目前接收不了让我帮他接收一下。
有借款人在网络平台上爆料,申请借贷的过程中,点击“立即借款”并填写借款资料、绑定银行卡后,就遇到平台强制要求用户进行信用评估的情况,或是借款人在没有点击告知确认、没有输入任何密码的情况下,被扣除了这笔所谓的“信息评估费”。
漫画/高岳本报记者 赵 丽本报实习生 张博图“从一个火坑跳到另一个火坑。”24岁的债务人李森这样形容他找“咨询公司”进行“反催收”的经历。两年前,毕业后“北漂”的李森因收入微薄,生活困窘,便“求助”于各类网贷平台,最终陷入以贷养贷的恶性循环。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包就业”“包高薪”“免费培训”……作为求职者,看到招聘广告中的这些话语,往往会心动不已,但是其中很可能设置了诈骗陷阱。近日,重庆綦江区一居民,就因在网上看到招聘配音兼职的广告,结果遭遇了“培训贷”诈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