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火”了,但朱松纯觉得,学术界的声音“还比较微弱”。今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以下简称“通研院”)院长朱松纯专门抽出时间,梳理了人工智能热的“冷思考”。2024年3月全国两会召开期间,朱松纯走上“委员通道”。
4月27日,在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通用人工智能论坛上,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智能学院院长、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朱松纯表示,人工智能的科研范式要从“数据驱动”转向“价值驱动”,而实现通用人工智能的关键是为机器立“心”。
作为朱松纯教授《三读《赤壁赋》,并从人工智能的角度解读“心”与“理”的平衡》的读后感,围绕着对人工智能为“心”建模的思考,这篇笔记是一群研究哲学、文学、艺术、数学的朋友与计算机科学家和软件设计者认真的聊天,很有意思。
科学家小传 朱松纯:国际知名计算机视觉专家、统计与应用数学家、人工智能专家,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智能学院院长,清华大学基础科学讲席教授。3次获得计算机视觉领域国际最高奖项——马尔奖。
朱松纯:1969年出生,湖北鄂州人,计算机视觉专家、统计与应用数学家、人工智能专家,现任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同时担任北京大学讲席教授和清华大学基础科学讲席教授,并任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智能学院院长。
18年之后的2023年春天,全国政协委员,国际著名人工智能科学家、北京大学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朱松纯在两会期间座谈讨论时,向中央领导发出“为什么近年来世界各国科研人员成倍增长、经费越来越多、科研条件越来越好,却产生不了根本性的科学发现?”
朱松纯在工作中。受访者供图人物名片朱松纯:1969年出生,湖北鄂州人,计算机视觉专家、统计与应用数学家、人工智能专家,现任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同时担任北京大学讲席教授和清华大学基础科学讲席教授,并任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智能学院院长。
让科学回归科学,才是我们对待一位科学家最大的尊重。回国前,朱松纯是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计算机视觉、认知、学习与自主机器人中心主任,两次担任国际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大会主席,三次问鼎计算机视觉领域国际最高奖项——马尔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