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初,刚满20岁的李双阳趁着大二寒假在老家吉林长春的一个市场上摆摊卖春联。每天早上4点多,他就去摆摊,零下29度的天气,手机被冻到关机。脚底下虽然穿着厚重笨拙的棉鞋,但脚还是被冻伤了。不过,每天1000多元的收入,让他着实高兴很久。
开头在大家不了解的领域,在芯片之外,还有很多被国外卡脖子的地方。比如在人工血管市场,日本的泰尔茂和欧洲的迈柯唯公司掌握着中国九成份额,其他一成呢,不好意思,还是被国外公司垄断!这种上世纪50年代,国外就已研制成功的医用耗材,中国到现在还未实现国产化,如今更是几乎全部依赖国外进口。
记者从南开大学获悉,该校生命科学学院、药物化学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赵强教授课题组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徐清波教授课题组合作,研获了一种具有仿生天然血管功能的新型生物复合人工血管,可在体内缓慢释放一氧化氮,促进血管组织再生并抑制血管钙化,显著提高血管长期畅通率,有效破解了小口径人工血管再狭窄难题,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湖北日报讯(记者严运涛、通讯员杨宏)6月14日,武汉纺织大学徐卫林院士团队与稳健医疗共同研发的人造血管项目产业化投资协议签约仪式在江夏区举行。该项目的签约,标志着武汉纺织大学、江夏区、稳健医疗校地企三方合作迈出实质性步伐,人造血管三年内有望实现“江夏造”。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讯7月6日,在武汉纺织大学纺织新材料与先进加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里,杨红军教授向长江日报记者展示了一段直径为8毫米的国产大口径人造血管产业化样品:这是一段螺旋波纹管状织物,可伸缩可弯曲,而令人惊奇的是,它竟是用化学纤维编织出来的。实验室研发的人造血管样品。
来源:参考消息网参考消息网5月26日报道据埃菲社5月24日报道,位于巴塞罗那的加泰罗尼亚国际大学(UIC)生物工程技术学院的研究人员研发出一种血管,其中含有高浓度的胶原蛋白和海藻酸盐,可以在心血管手术中作为“支架”的替代品承担人体动脉的功能。
2月18日,长医附属和济医院肾病学科成功完成了首例人工血管植入术,标志着科室在血管通路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此次手术的成功开展,不仅为复杂血管病变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也进一步提升了和济医院在肾脏疾病诊疗中的综合实力。
来源:【中国医药报】心血管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之一,血管移植是心血管疾病的一种治疗手段。由于自体血管来源有限,目前临床上已普遍采用人工血管对包括心血管疾病在内的多种由于血管老化、病变或损伤造成的疾病进行血管置换治疗。
心脏大血管,是人体最粗的血管,通过它心脏可以为全身提供血液。今天,谁能想到,纱线纺织出来的人工血管可以将它替换,让你恢复健康。可是,长期以来这项制造技术被国外垄断,如何突破壁垒、实现国产,来看滨州一家纺织企业的破题之策。
一双看似普通的手套,轻薄柔软,却能够承受机械切割的剧烈冲击;回收的矿泉水瓶经过粉碎、造粒、熔融等工序,可以制造成端庄优雅的礼服;废弃的医用防护口罩在自然环境中能被生物降解,变成二氧化碳和水,整个过程零污染……走进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镇的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各种“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