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农村俗语“男不过三,女不过四”,是什么意思?农村作为传统的聚居形式,千百年来形成了独特的人文风俗,格外讲究人情世故、诸事宜忌等,尤其是老辈人对它们深信不疑,就比如生辰方面,这些讲究流传至今,被人遵守。
民间流传的俗语,往往都是老祖宗人文历史的见证,都是民间风土人情的见证,更是我们老祖宗独特的心理表现,以及传统文化熏陶下的特殊的认知模式。民间就有这样的一句俗语,“男不做三,女不做四,老人过九不过十”,那么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传统文化中,俗语文化是不可或缺的,我们的老祖宗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经验,他们将这些经验化为了一句句朗朗上口的俗语,将之传承至今。老人们经常说“三十如狼,四十如虎”,人们通常认为这是在说女子,但其实人们对这句俗语还有另一种解释!
婚丧嫁娶,古往今来皆是人生大事。在这些重要的时刻,人们为了图个吉利,会格外注意整个流程的方方面面,从仪式的举行到上桌的菜肴,每一个细节都承载着特定的寓意和期望。尤其是在农村和偏远地区,传统习俗的讲究更是繁多,其中就有“白事不上三,红事不上四”这一说法。
今天我们要说的这5个成语全部出自易经,能知道2个你就是国学高手。其实,还有很多常用的也成语都是出自易经,只是我们不知道罢了,比如:三阳开泰、否极泰来、自强不息、触类旁通等等,晓生把易经中的成语及出处整理出来,附在后面,供大家参考,不周之处望大家指正,补充。
老家最近办喜事,亲戚们聚在一起,免不了家长里短地闲聊,这不,婚宴日期就成了热议话题,长辈们对这个格外讲究,翻着黄历,嘴里念叨着“白事不上三,红事不上四”,听得我一头雾水,这句俗语,从小到大听得耳朵都快起茧子了,可真要解释起来,却又说不出个所以然。
数字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不仅仅表现的是数目的大小,更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古代的老祖宗们,由于对世界的认知有限,所以人们便习惯于在做任何重要的事情之前,都会举行一些祭祀的仪式,以期望于可以得到上天的赐福。
“三”不仅作为一个数的概念,还作为事物整体的象征,所以称宇宙中有三才:天、地、人;天上有三光:日、月、星;帝王中有三皇:伏羲、神龙、黄帝。还有夏禹、商汤、周文武。文人中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三苏:苏洵、苏轼、苏辙。此外,古歌曲咏唱有“三叠”,古今文学作品中有许多“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