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徐湘东 肖洋 昭觉摄影报道2月8日,四川凉山州昭觉县解放乡火普村。气温只有2℃,路边积雪未消,但村里的学习氛围却很热烈。当天,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的专家在地里讲解蓝莓种植技术,村民们围了一大圈。60岁的吉地尔子听得特别认真,修枝需要注意什么,施肥如何用量,他都一一记下。
杨海灵 孔维琴 川观新闻记者 何勤华 摄影:杨正飞记者近日从会东县蓝莓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获悉,凉山“晴山蓝”2024年产季日前收官,实现蓝莓产量1800余吨,蓝莓销售额10225万元,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园区航拍。(杨正飞摄)据了解,会东县蓝莓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项目已投资3.
四川省农科院经作所研究员、蓝莓产业创新团队首席专家、科技特派员董顺文介绍,火普村海拔2800米左右,光照充足,经过前期考察,2020年3月该村开始试种蓝莓,在省农科院的科技帮扶下,今年蓝莓全部开花结果,7月陆续成熟。
央视网消息:(记者 王静远)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西昌市以东60多公里的深山里,有一座平均海拔2700米以上的彝族山村火普村。位于昭觉县解放乡的火普村,是一个典型的高寒山区极度贫困村。尽管火普在彝语里的意思是“高山之巅”,但当地村民的生活多年来却只是在“低谷”中艰难维持。
这些色彩,来自于泥土,充满了生机,蕴藏着希望。近日,在蓝花楹盛开的季节,《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走进四川凉山州,从德昌的蓝莓园,到普格的高山牧场,再到冕宁的油橄榄基地一探乡村振兴的火热前沿,聚焦凉山州如何坚持多元化、差异化发展,摸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