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来自《道德经》,而“佛性”是禅宗不可言说的那个“禅”和“明心见性”的那个“性”。佛、道居然还可以放在一起说?它们之间有何相似之处?一文为你是解开这个谜团,或许你能从中见道也说不定。
《金刚经》里有这么一句话:“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这句话虽然看似普通,却蕴含深刻,传递出了我们需要珍视佛经、敬重佛法的信息。因此,把佛经请回家并妥善放置,正是你对佛经虔诚敬畏的有力体现。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北京灵光寺方丈梦参长老对于此句也有独到见解。
1959年,毛泽东主席会见班禅大师时,曾经说到:“我不大懂佛经,但觉佛经也是有区别的。毛主席说的坛经就是我们所在经常提起的《六祖坛经》,这是一本佛教经典,一共主要分为十品,主要记录了禅宗六祖慧能的生平事迹和禅宗教义,在中国佛教历史上,只有这本书被叫做“经”,这是很特别的。
窗外,阳光正好!为表对这一话题的敬畏,容我先默念一遍:南无阿弥陀佛网络图片把佛家经典进行文学化解读,除了余秋雨,恐怕没有谁敢这样尝试!不过,既然佛家也属于文化范畴,当然是可以多元解读的。所以,一些批评者责怪余秋雨先生是“胆大妄为”。这纯属过激!
庞蕴一身儒服,到处闯荡江湖,除了和上面那些禅林中人切磋交流外,庞蕴还和马祖系的齐峰和尚、松山和尚、则川和尚、本溪和尚、芙蓉太毓禅师、百灵和尚、石林和尚,石头系的天然禅师、大同普济禅师、潭州长髭旷禅师,以及不知师承的洛浦禅师、谷隐道者等人切磋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