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讯(记者 彭扬)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7月4日消息,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以下简称协会)日前在京召开互联网助贷业务健康发展工作交流会暨《中国互联网助贷业务发展研究报告》发布会。会上,协会发布《中国互联网助贷业务发展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笔者日前在《谈谈商业银行助贷合作的个人信息断直连》一文中曾经指出,断直连对于整个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健康合规发展来说是很有必要,但在所对应的具体事项中还有较多尚未清楚的地方,倘若不把概念及范围更加理顺一些,则很容易在后续的各地方执行中造成一刀切现象。
纵观消费金融战场,助贷业务存续发展多年,依然是互金机构、持牌消金、银行等冲高零售增量的利刃。究其原因,在于中国零售业借助互联网平台迅速崛起,消费升级,短时间内积累庞大零售客群。经济下行压力凸显,银行资产配置向零售端倾斜。
根据《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P2P网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第6条第3款有关开展风险警示教育的要求,现对助贷机构能否向借款人收费的问题进行公开解析,以提高民众识别不公平、欺诈性贷款活动和违法违规金融活动的能力,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助贷业务是资金方和第三方中介机构为目标客户提供贷款服务的合作方式,就是有一定专业技术能力的助贷机构与持牌金融机构、类金融机构等资金方,通过商务合同约定双方权利义务,由助贷机构提供获客、初筛等必要贷前服务,由资金方完成授信审查、风险控制等核心业务后发放百分之百的放贷资金,从而使借贷客户获得贷款服务的合作方式。
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近期给多家主要的网络平台机构下发了通知,要求网络平台机构在与金融机构开展引流、助贷、联合贷等业务合作中,不得将个人主动提交的信息、平台内产生的信息或从外部获取的信息以申请信息、身份信息、基础信息、个人画像评分信息等名义直接向金融机构提供,业界将其称之为个人信息的“断直连”。
来源:经济日报过度借贷容易导致资金链断裂,最终使借款人掉入债务陷阱,埋下金融和社会风险隐患。莫让互联网成为过度借贷的工具。近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发布《中国互联网助贷业务发展研究报告》,其中提出互联网助贷存在引发借款人过度借贷等问题,需要引起重视、予以规范。
最近因为有朋友想贷款,但是自己又没有相关常识和经验,所以拉上了我去陪他跑了几家助贷公司,发现各家客户都还挺多,市场需求应该很大,但是听交谈很多人都对这个行业不太了解,去了之后就任人摆布,结果却无法下款,白白浪费的时间,也导致了一些本来资金紧张的人寄希望于此以为能贷出来,结果却因为
作者 | 三年如一日正文之前,我先介绍一下两个背景。首先是我个人的职业背景——我不是什么业内大咖,早先在大小公司都干过,现在供职于一家规模还算大的助贷公司,早期误打误撞进入这一行,从电销开始,每天1000个左右,基本5-10个意向客户,都加在了微信里。
银行的各项信贷制度,如监管层发布的“三法一指引”,《贷款通则》,《贷款风险分类指引》等,是商业银行经营信贷业务的基本准则,熟练掌握,能够尽量避免违规,提高业务水平,此外,还要多学习各银行制定的有关信贷业务流程、授信审批管理等方面的制度规定。
为了促进助贷行业的规范、健康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和社会民生,更好地保护金融消费者的正当权益,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业标准和规则,北京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与零壹智库联合推出“中国助贷行业:探索与未来”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