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AMD锐龙9000系列CPU,官方公布的IPC提升幅度达到16%,上手实测单核性能确实大不相同,对于游戏玩家就是天大的喜讯,尤其是锐龙5 9600X和锐龙7 9700X这两款单CCD设计的处理器,最近还解锁了TDP 105W,从而得到进一步性能提升。
其他对比沿用锐龙7 8700G首测时的数据,对象就是Intel Core i5 13490F+NVIDIA GTX 1050 Ti 4GB的组合,主要看看Radeon 760M在游戏和AI性能方面能不能取代GTX 1050 Ti 4GB,CPU部分本身定位不对等就没必要了,而GTX 1650 D6 4GB会在AI性能测试中进行对比,游戏部分不参与,毕竟它用锐龙7 8700G取代会更为合适。
虽然到现在大家都有目共睹王守义13香,不过兄弟萌不要忘记了明年14代英特尔可是要换接口了哦,但是ZEN4的升级不需要升级X670/B650/E主板就可以延续的,与其说目前ZEN4太贵了,倒不如考虑一下兄弟萌每年是不是都有心痒痒的一段时间的,如果你一般都是买一套用好几年都不愿意折腾的,那个人倒是觉得就这样只考虑当下买买买就行了。
据介绍,以 MAG B650M MORTAR WIFI 迫击炮为例,在 BIOS 的 OC 菜单中找寻 CPU 倍频用用模式,设置为 ADAPTIVE,Performance Switch 也同样维护 ADVANCED。
MAG B650M MORTAR WIFI提供了一条PCIe 4.0 x16全长插槽、一条PCIe 4.0 x4全长插槽、一条PCIe 3.0 x1插槽,其中PCIe 4.0 x16全长插槽加入了金属外壳保护,且直连CPU。
如X670E与B650E芯片组主板都可以同时提供一个PCIe 5.0 x16显卡插槽与两个PCIe 5.0标准的M.2 SSD插槽,而X670与B650主板的显卡插槽均为PCIe 4.0规格,都只能提供一个PCIe 5.0 x4规格的M.2 SSD接口。
首先这不算是一个超频教程,只是我自己对超频的一次实践,然后把经验和方法过程分享给大家,其中的疑惑和可以改进的地方希望懂得大佬给予指教。Thanks♪(・ω・)ノ因为文章是整个超频的实践过程,所以图片及语句较为啰嗦,望见谅。
其实直到AMD上一代的锐龙5000系列处理器为止,他们家大部分的桌面处理器都是没有核显的,有核显的会带个“G”后缀,然而这一切在锐龙7000系列上有了很大的变化,因为从这一代的Raphael开始他们就把核显整合到了I/O Die里面去了,所以现在市场上所有的锐龙7000都有核显,以往像锐龙5 5500这种屏蔽掉核显的处理器是不需要额外的后缀的,但现在需要了,锐龙5 7500F就是首款没有核显的锐龙7000处理器,很明显AMD与Intel一样选择了“F”这个后缀代表没有核显的处理器。
具体配置方案如下,由于DIY电脑,自由度高,硬件支持升降与改配。AMD锐龙R5 5600,该CPU拥有6核心12线程设计,性能对位的是i5 12400F,由于配备了32MB三级缓存,对于吃三级缓存的游戏来说,游戏性能会反超i5 12400F,性价比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