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麻鸭,是唯一被列入广东地方畜禽遗传资源志的鸭品种。南方日报记者 叶志文 摄消失的麻鸭,又“活”过来了!作为广东省家禽资源普查工作专家,张细权怎么也没想到:目睹中山麻鸭“消失”18年后,他又见证了中山麻鸭“失而复得”。中山麻鸭,因羽毛呈褐麻色,有如麻雀毛色而得名。
中山麻鸭,是唯一被列入广东地方畜禽遗传资源志的鸭品种。南方日报记者 叶志文 摄消失的麻鸭,又“活”过来了!作为广东省家禽资源普查工作专家,张细权怎么也没想到:目睹中山麻鸭“消失”18年后,他又见证了中山麻鸭“失而复得”。中山麻鸭,因羽毛呈褐麻色,有如麻雀毛色而得名。
各位看官老爷,麻烦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精彩内容不错过,方便随时查看。文|万象硬核编辑|万象硬核«——【·前言·】——»鸡鸭等家禽家畜在人们的日常饮食中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对于爱煲汤的广东人来说,一道鲜美的老鸭汤是必不可少的。
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副司长孙好勤11月23日在农业农村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透露,我过于今年3月启动了新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业种质资源普查,8个月来,一些濒临灭绝的资源又重获发现。其中,中山麻鸭、上海水牛等濒临灭绝品种,在这次普查中重新发现并得到妥善保护。
近日,华南区的国家区域性畜禽基因库正式建成运行。这是农业农村部首批启动建设的9个国家区域性畜禽基因库之一。作为畜牧业领域的重要基础设施,收集保存了粤桂琼 50个畜禽品种的各类遗传物质10万余份,对于保护畜禽种质资源、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找回曾经宣布灭绝的10个品种、首次查清青藏高原区域畜禽遗传资源本底、全国水产养殖种质资源底数第一次查清……历经3年,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不久前全面完成,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实施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农业种质资源普查。为何开展此次普查?新收集的种质资源有哪些特点?
农业农村部今天上午(12月10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全国畜牧总站副站长左玲玲介绍说,这次普查还有一个亮点,就是首次查清了青藏高原区域畜禽遗传资源的本底,填补了我国极高海拔地区的普查空白,圆了几代资源人的梦。
三年多来,我国组织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实施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参与人数最多的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摸清了我国农作物、畜禽、水产养殖种质资源的种类数量、区域分布、特征特性等家底,收集了一大批农业种质资源,抢救性保护了一批濒危资源。
原标题:第三次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成果丰硕种业振兴,资源基础更坚实(大数据观察)核心阅读历时3年,投入150万名普查人员、累计行程6300万公里,首次开展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首次查清青藏高原区域畜禽遗传资源本底、首次公开推介一批耐盐碱的种质资源……第三次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工作
央广网北京12月11日消息(记者王晶)150万普查人员投入,累计行程超6300万公里,历时三年,第三次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已经收官。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实施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参与人数最多的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
全国畜牧总站副站长左玲玲在会上介绍,这次普查重新找回了10个曾宣布灭绝的品种,分别是河南项城猪、浙江北港猪和龙游乌猪,四川的豪杆嘴型内江猪、山东烟台䅟糠鸡、甘肃太平鸡,广东中山麻鸭、上海水牛、云南临沧长毛山羊,黑龙江黑河马等10个畜禽品种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