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48年12月1日起至1953年12月止,中国人民银行陆续发行第一套人民币1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200元、500元、1000元、5000元、10000元、50000元计12种面值62种版别,这些不同版本的人民币有些早已退市,有些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而央行对人民币发行、退市等操作,直接关系到其在收藏市场上的价格。
第四套人民币是目前五套人民币中流通使用时间第二长的纸币,发行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于2018年5月1日正式退市,如今已成为钱币收藏的重要币种,每天交易量巨大,是最受收藏者喜爱的一套纸币,更是收藏门槛最低的币种,真正做到了人人都能拥有的盛况。
今天,央行和人民币都已经76岁了!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在河北石家庄挂牌成立,并发行第一套人民币。至今,我国已发行了五套人民币。每一套人民币见证并记录着中国的发展变化和巨大成就,也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那么,这些人民币你见过吗?对于它们的过往,你又了解多少?
提到人民币,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它那五光十色的面额以及独特的设计。但是,人民币的每一次变革,都是历史的缩影,折射出经济、社会乃至文化的变化。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人民币面值的变迁,以及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第三套人民币是中国人民银行于1962年4月20日开始发行的。与第二套人民币比价相等,并在市场上与之混合流通。这套人民币与第二套人民币相比,取消了3元纸币,增加了1角、2角、5角和1元四种金属币。纸币中“中国人民银行”六字是由马文蔚先生所书写。
纸币,这一在经济领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存在,其发行历程可谓波澜壮阔。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纸币发行也曾历经诸多惨淡风云。回首往昔,封建王朝时期,货币体系相对简单且不稳定。到了近代,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国内局势的动荡,纸币发行陷入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