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除了这三张王牌外,国军手里还有一张“牌”,即黄百韬的第七兵团,他们虽然没有这三个王牌兵团一样的战略身份地位,但在行军打仗方面的气势和战绩丝毫不输,甚至还因为种种原因经常被单拎出来跟黄维兵团比较。不少人曾提出疑问,这“二黄”要真论起来,到底谁更难打些?
黄百韬在真正拥有权利之后,可以说是百战百胜,给我军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是粟裕的出现彻底打破了他的战绩,在之后的四次大型战役交锋中,黄百韬全部战败,不过他的军事能力在粟裕看来也是很出众的,是个值得尊敬的对手,如此可以看出黄百韬虽然站队有误,但是在战场上还是正直的,而且在黄百韬参加的众多战役中,很大一部分是作为增援部队出现的,要知道在国军这边竞争大于同胞,像黄百韬这样的人屈指可数,这也是最后成为国军落败的致命原因。
在自媒体狂欢的时代,“抗日名将”这个很严肃的历史名词,显然已经被过分滥用了,甭管某位将领参加过几次战役杀过多少鬼子,哪怕是解放战争时期才渐露头角的,也被冠上“抗日名将”的称号,喏,就比如淮海战役中毙命的黄百韬,李德邻薛伯陵王佐民倘若泉下有知,100%羞与为伍!
作者:莫孤烟在蒋军高级将领之中,黄百韬算是无门无派之人。他出身北洋,后被蒋氏收编,抗战时期做过顾祝同的参谋长,一直没有自己的本部人马,直到解放战争时期才统领25军。但这个25军成分复杂,既包括嫡系也包括杂牌,也实在无法归为哪一派。
1948年11月6日,经毛主席和中央军委批准,挟济南战役胜利之余威的华东野战军,遵照代司令员、代政委粟裕制定的“小淮海”战役计划,开始按照4日野司下达的作战命令从临沂及有关集结地向陇海线方向开进,扑向位于新安镇的敌黄百韬第七兵团。
按理说黄百韬的智商以及反应速度、军事能力,都不低,可为什么偏偏在碾庄这一战,被我军包了饺子呢?今天这篇文章,咱们就来好好讲一下“碾庄战役”。01当时,黄百韬的确是准备撤退的,可就在这时候,徐州剿总的刘峙突然打来电话。“喂,黄百韬,别急,先等一下!你准备得差不多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