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的一天,位于扬州一处老街旧巷的朱家,收到了邮差送上门的一个厚厚的大信封,信封上的寄件人写着“朱自清”三个字,而收件人则是“朱鸿钧”,出门接收邮件的是朱自清的三弟。他摸了摸信封的厚度,再掂量了一个重量,基本可以判定是一本书。
朱自清的真实死因对于朱自清这个名字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他是我国著名的大文学家。朱自清先生不仅有文人的风采,也有文人的傲骨:大家都以为他是因为不领美国的救灾面粉从而被饿死的。事实上拒绝领面粉是真的,但是朱自清可不是被饿死的!1925年,朱自清担任清华大学教授,一个月工资有几百文。
如果说哪篇散文影响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人,那无疑就是朱自清的《背影》了。只是父亲送儿子乘坐火车,然后去月台上买几个橘子这件小事,却被作者刻画得栩栩如生,画面仿佛就在我们面前,父亲肥胖、笨拙的身影,永久地镌刻在我们的脑海中。
评《新华日报-连云港观察》一篇关于朱自清身世的文章江苏 苗蔚林不久前,在《新华日报》的“连云港观察”版上,读到一篇题为《朱自清与海州》(以下文称:原文)的署名文章,作者是连云港市区文化界某人士。细细研读,发现原文涉及朱自清家世及出生地的叙述,有多处不符合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