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在宇宙空间中,“千米”这个地球上常用的距离单位是不够用的,在太阳系中我们可以用地球到太阳的距离,也就是1.5亿千米作为距离度量单位,称为一个“天文单位”,比如火星公转轨道到太阳的距离大约为1.38至1.66个天文单位。
2003年,天文学家将地球天区分割成了1270万块,这样一来只需要观测其中一块的星系数量,再把它乘以1270万,理论上就能得到全宇宙的星系数量,因为我们的宇宙是各向同性的,也就是说从地球向任何方向观测,星系们都呈现均匀分布状态。
时至今日,科学家们已经在宇宙中找到超过4000颗系外行星了,另外还有许多疑似的系外行星等待着被确认。不得不感慨,人类的科技真的很先进,隔着几十甚至几百上千光年的距离,就能够发现系外行星。要知道,1光年就是9.
天文学界早期对银河系的直径估计是10万光年,后来这一数字又暴增到20万光年,目前又回退到了18万光年,至于厚度倒是没怎么变,一直是边缘厚度3000光年,核心区域厚度1.2万光年,太阳系与银心黑洞的距离也一直是2.5万光年。
对于地球而言,这个位置至关重要。它让太阳得以稳固在银河系中,同时免受中心区域诸如流浪黑洞等危险因素的侵扰,为地球孕育生命创造了条件。生命的诞生极为复杂,牵涉众多因素,且概率极低。从宇宙宏观视角审视,尽管星系繁多,但具备生命诞生条件的星球却凤毛麟角,这也让生命的出现显得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