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睛:2025年的春节,注定不同凡响,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从此,春节不仅是中国的节日,更成为全人类共享的文化瑰宝。其所蕴含的家庭团聚、和平与和谐等核心价值观,正跨越文化界限,成为世界文明交流与互鉴的桥梁。
寒假是学校生活的延续,更是生动的实践课堂。为了丰富学生的假期生活,江苏各地各校举办了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们通过剪窗花、写春联,体验春节民俗,传承传统文化。 苏州:学做兔灯迎新春 感受非遗魅力 苏州灯彩非遗传承人汪丽秋走进带城实验小学校。从弯铁丝开始,扎架、裱糊、绘画.
“烤头风”“打神鼓”“元宝茶”“拜神影子”……当新春的气息拂过江南,江苏十三市的年味也日渐浓郁。江苏各地除了贴春联、挂年画、守岁、舞狮子、大拜年等和全国一样的习俗外,还有其独特的传统年俗,形式丰富多彩,热闹喜庆,年味浓郁,凝聚着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精华。
今年的春节是首个“非遗”版的春节,乙巳蛇年的年味儿是格外浓郁。大年初一,江苏大地万象更新,处处彰显着节日的祥和与欢乐。人们逛庙会、赏民俗、品非遗,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迎接喜庆团圆的中国年。江苏台记者高涵说:“春节赏花灯是一项重要的传统习俗。
老镇江的过年风俗,许多人会提到春节贴春联、守岁、拜年、放鞭炮、送麒麟等年俗。走大局:因为在镇江话里,运气叫做“局气”,走运叫做“走局”,橘子的“橘”和局气的“局”谐音,所以镇江人新年拜年请人吃橘子,就是祝福对方走大运,诸事顺利。
在江苏镇江,每年春节前最有气氛的大集得属万人打酱油活动。这不在中国醋文化博物馆,市民们争先恐后来到现场打酱油,提前感受年味儿,迎接龙年的到来。活动现场,市民们在集市上打酱油、品新菜,热闹非凡,年味儿浓浓。
中新网江苏新闻2月19日电(葛轩琪)春节期间,阳澄湖(消泾)国际手作村里热闹非凡。在苏州新晋“网红打卡地”——1971仓坊,许多家庭共同体验特色非遗年味年俗主题研学活动,用非遗文化点亮多彩假期。春节期间阳澄湖1971仓坊丰富的活动吸引众多游客。
转眼又到新一年,各家各户忙着赶集买年货,肩膀扛着的、厨房堆着的,满满都是年的味道。常州的米酒、南通盐城的米糕、淮安徐州的炸肉圆、苏州的点心、连云港的豆腐……在江苏,各地的特色年货各不相同,却同样充满着家的记忆。年味是“热气腾腾”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年味也越来越浓。
扬子晚报网2月17日讯(记者 王小芳 徐媛园)大年三十除夕各地家庭都在为年夜饭做准备,而在社交媒体上,一场“年夜饭晒晒”大赛正在悄然兴起。网友们纷纷晒出自家的年夜饭照片,展示着各地不同的饮食文化和习俗。
村民在晾晒年糕。史道智摄村民脸上洋溢着笑容。史道智摄村民搬运刚刚制作好的年糕。周社根摄村民在制作年糕。史道智摄村民趁着晴好天气晾晒年糕。周社根摄人民网泰州2月5日电 (王丹丹)在江苏省兴化市,过年蒸年糕这一习俗流传至今。
农家杀鸡宰鹅,买几刀猪肉,或再买上一个猪头,卖肉的小刀手总会添一根猪尾巴,除夕祭奠年菩萨,猪头的嘴巴里衔一根尾巴叫有头有尾,代表一只整猪对菩萨恭敬的意思,考究的人家还会单买猪耳朵裹上猪舌头麻绳捆扎紧,叫做包红,然后用一口大缸,大籽海盐腌在一起,腌七八天后,细绳串好挂将起来晾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