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徐鹏在1962年出版的第97期《中华活页文选》中的文章《木兰诗》里指出:“关于木兰的姓氏和籍贯有人说她是谯郡人,有人说她是宋州人,有人说她是黄州人,有人说她是商丘人。”
原本很普通的代农家少女,为了抗击外来势力的侵略,女扮男装,走上前线,艰苦征战,战争结束后载誉返回故里。面对理应属于她的荣华富贵,丝毫不为所动,谢绝了皇帝的一切奖掖,复归平静的农家生活。这就是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中国流传很广。
迪士尼电影《花木兰》上映后,普遍反映口碑一般,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对《木兰辞》的历史背景、文化底蕴理解不够到位,其东方元素的展示流于迪士尼的常规形式,了无新意。《木兰辞》可算是最著名的北朝民歌,从诗歌内容看,能确定它的产生时间在西晋“五胡乱华”以后。
其实这是因为《木兰诗》的出处:《古今乐录》的诞生时间。《古今乐录》在《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宋史·艺文志》等史料中都有记载,但是每个朝代的《古今乐录》版本却又都不同,后一个朝代收录的典籍都比前一个朝代多。
《木兰诗》最早见公元568年僧智匠撰写的《古今乐录》,文中有“木兰不知名”的句子。到了宋代,郭茂倩编写《乐府诗集》时,将《木兰诗》编入其中。在《木兰诗》中,并没有提及木兰这个人的姓氏,明代徐渭写戏剧《雌木兰代父从军》时,说“木兰”姓“花”,从那之后,民间就称木兰为“花木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