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1955年的共和国将帅授衔名单公布时,有个现象让不少人疑惑:当年八路军的三位师长(林彪、贺龙、刘伯承)毫无悬念成为开国元帅,但六个主力旅的旅长中,却只有徐海东、陈赓获得大将军衔,其余四位都是上将。这个看似“断层”的现象背后,藏着中共军队发展史上最复杂的军功评定逻辑。
前文《从十个军团到十三个集团军的变迁(一)》中介绍了红军时期的编制及番号情况。本文就八路军的情况做一些具体介绍。1937年8月25日,在西北的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1937年10月2日,在南方各省的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由此人民军队从红军时期进入到抗日战争时期。
1937年129师组建的时候,除了师属机关,只有385旅和386旅,每个旅下辖两个团。前段时间讲述了386旅,在抗战时期的发展。接下来重点讲述385旅的建制和 情况,以及参加的主要战斗和一些牺牲的烈士。
,以纯步兵深入敌后,炸毁日寇24架飞机,歼灭了守卫部队百余人。值得一提的是,769团不但是“抗战四大名团”,还被称为百将团,出过许多名将,总共出过109位开国将军,除了首任团长陈锡联,参谋长范朝利是中将,副团长汪乃贵、政训处主任丁先国少将,一营长孔庆德是中将,二营长谭德仁是1961年少将,包括第三任团长王近山也是中将等等。
1937年8月,西北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其中,以原红四方面军为主体,改编为八路军第129师。129师下辖385旅和386旅,以及师部直属教导团,每个旅辖两个团,共5个团,分别是陈锡联的第769团,张才千的第770团,徐深吉的第771团,叶成焕的第772团,张贤约的教导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