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热浪席卷大地,时节也步入四季中最为炽烈的篇章——“三伏”。万物如何在这极致的炎热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古人的降“伏”之道给予我们无限的启发。“三伏”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秦国“三伏”源自古人对天文气象的精密观测与农耕生活的深刻理解,按照“干支纪日法”来确定。
今年已出伏,虽然天气还不够凉快,也没达到气象学意义上的秋天,总算是秋凉可待,用句北京话说“有盼儿了”。老百姓日常说天气,用上“出入”两个字的,无外乎入伏、出伏和南方的入梅、出梅。今年北方潮热、多雨,或许过不了多久北方人也要关心何时入梅、出梅了。不说梅雨,只说伏天。
伏(拼音:fú)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此字始见于西周早期金文,字形从人、犬,表示犬趴伏在人身旁,一本义表示服气,与服同源。表示趴下、俯伏、服气之义;或以为像一只狗正俯身守候在一个人的后边,表示臣服服气。二本义又表示动物趴在身边埋伏并准备袭击或偷袭之意。是“伺机狙击”。
来源:【黑龙江日报】三伏大幕正式开启 初伏7月11日至7月20日,为期10天中伏7月21日至8月9日,为期20天末伏8月10日至8月19日,为期10天初伏,是“三伏”之第一伏。其日期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起,至夏至后第四个庚前一天这段时间。
一.电压作用:使自由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即是形成电流的原因。国际单位:伏特,简称伏,符号V常用单位:千伏(kV)、毫伏(mV)、微伏(μV)换算关系:1kV=1000V;1V=1000mV;1mV=1000μv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