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日本海军的96式舰载战斗机首飞成功,作为世界上首款全金属单翼舰载战斗机,展现出了不俗的飞行性能,其最高速度可以在3200米高度上达到每小时450公里,爬升到3000米高度不超过3分35秒,这让日本陆军深受启发。
与97式采用全金属机身、机翼机身一体成形式设计不同,由于苏联在航空铝供应不足问题,因此在二战爆发前乃至二战胜利前,苏联都不得不把有限的铝优先用于大型飞机上,因此伊-16战斗机则采用的是铝、木材和蒙布的混合结构,机身为松木框架支撑,覆盖胶合板,机翼采用镀铬钢翼梁、铝合金翼肋,蒙皮以
二战时水上飞机虽然相比于其他类型飞机在数量上要少很多,但是凭借其独特的水上优势仍然广泛活跃在很多战区,尤其是在航母舰队过招的太平洋战区,这里对大航程、长航时的水上飞机需求很大,当时盟军一方有卡塔琳娜这类大型水上飞机,而对战的日军一方也有同类装备,例如川西公司设计的H6K九七式大型水上飞机。
注:为阅读方便,本文按生产公司、型号进行排列,有7433字,图片56张,建议收藏便于查阅。因为日军自己的编号过于复杂,还有不同年代的规则,为了通俗易懂,所以所以编者采取常用编号与代号(机型编号后的英文名称为盟军代号),需要深入的友友可以自行查阅对照。
注:为阅读方便,本文按生产公司、型号进行排列,有6546字,图片51张,建议收藏便于查阅。因为日军自己的编号过于复杂,还有不同年代的规则,为了通俗易懂,所以所以编者采取常用编号与代号,需要深入的友友可以自行查阅对照。
二战之后,日本向世界公布了他们本土的一系列损失,人员死伤多少、房屋被毁多少、工厂被毁多少等等,数字之具体,基本精确到小数点之后,这让二战中损失惨重的中国人惊叹又汗颜,因为二战中国损失只有一个大概数字,甚至不少连大概数字都没有,当时政府从未精确统计过,也做不到精确统计。
注:为阅读方便,本文按机种、生产公司、型号进行排列,有3975字,图片30张,建议收藏便于查阅。因为日军自己的编号过于复杂,还有不同年代的规则,为了通俗易懂,所以所以编者采取常用编号(机型编号后的英文名称为盟军代号),需要深入的友友可以自行查阅对照。
在二战爆发前,日本海军便制定了“渐减作战”的舰队决战思想,即在主力舰队决战前,先由航空母舰等先头部队消灭对方的先头部队,然后再向前攻击并削弱对方主力舰队,给处于劣势的己方主力舰队创造良好的决战条件,因此能够有效击沉对方主力战舰的鱼雷攻击机成为了日本海军发展的重中之重,特别是珍珠港
常用笔名:元首卫队在欧生活8年,精通德语,爱好二战史及现代战争史,从2000年起,曾在“战争的艺术”、“德国军事中心”、sonicbbs等军史网站和《突击》、《战争史研究》等纸媒上发表多篇原创文章及翻译多部德语电影电视剧中文字幕请关注头条号,未来将带来更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未经允
相对于太平洋战争前期全场MVP的零式战斗机来说,九七式舰载攻击机的名气可能稍微逊色一些,但是在整个太平洋战争中,九七舰攻在珍珠港的上空,在中途岛,在拉包尔,在冲绳,还有在赤城号等著名航空母舰的甲板上,都曾留下过她的身影好了,引入正题,九七舰攻为旧日本海军于1930年代后期开发的舰载攻击机,由于旧日本海军在开发中让中岛航空机以及三菱航空机两家公司竞标此机合约并且最后同时采用,因此此型飞机有两种不同的规格存在,中岛制编号B5N,三菱制编号B5M,但是一般提到此型机种大多是指产量比较大的中岛制九七式舰载攻击机,中岛生产机型盟军昵称Kate,三菱生产机种昵称Mabel。
二战期间日本工业生产能力远不如西方大国,但当时在整个亚洲却是最强的,在军事方面很重视战舰和飞机的发展,虽然当时日本没有独立的空军,但飞机种类却很全,我们可能通过影视了解到二战日军最常用的战机是零式、九六式、九七式等,但在二战历史上,日军的飞机型号要远比这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