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车作业是铁路运输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比如客运列车车厢进出库的取送、货运列车在编组站解体重新编组、货运站的车厢分别推到哪一个货场或者重新编挂在一起等,都是调车作业,进行调车作业离不开专门的调车机车,过去曾经有一些用于干线的机车客串调车机车,但是对于调车工作人员来说并不太方便,所以后来生产专门的调车机车。
为了响应铁道部科学研究院在1956年8月编制的中国首个铁路科技发展规划——《1956年—1967年铁道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中关于“技术政策的中心环节是牵引动力改革,要迅速地、有步骤地由蒸汽机车转到电力机车和内燃机车上去”的号召,青岛四方机车车辆厂先后在1958年试制成功了“东风”型摩托机车和“卫星”型液力内燃机车。
然而当时的中国铁路电力传动内燃机车正处在青黄不接的尴尬时刻:第一代东风型内燃机车的技术已经落后,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愈发增长的铁路运力需求,而在1965年上马的第二代国产交—直流电传动内燃机车东风4型此时因为各种过高指标和落后技术造成的质量问题而困扰缠身,大连机车车辆厂的一帮技术人员还在围绕着少数试制的几台样车全力解决技术难题,距离定型还“稍有距离”,投产则更是遥遥无期。
经过几个月的研制,前两台机车出厂,定名为东风11G型,G是供电的意思,这款机车构造时速170公里,单台机车牵引功率3040千瓦,一般是两台机车背对背重联使用,这样功率就很大了,也是东风系列内燃机车的巅峰之作。
喜欢上火车是在小时候刚能记事的时候,那个时候铁路上更多是蒸汽机车,因为蒸汽机车的汽笛声很大,那个时候我很怕,看到蒸汽机车就要把耳朵捂住,但是看到内燃机车觉得外型好看,声音也不像蒸汽机车的汽笛那么可怕,甚至还比较悦耳,那款内燃机车是中国第一代批量生产的内燃机车,叫东风型,后来也习惯叫东风1型。
今天是本厂长41岁生日,各位看官看完后希望给个祝福,在此先谢过。20世纪60年代开始,铁路机车技术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液力传动柴油机车的横空出世,成功地将内燃机车最大单位功率从3000马力以下一举提升至4000马力以上。
上世纪70年代,随着铁路货运列车牵引定数的提升,一些原有的调车机车难以满足长编组列车调车作业的需求,所以铁路部门也在研制一款功率更大的内燃调车机车,也就是东风5型内燃机车,这个任务交给了大连机车车辆厂和唐山机车车辆厂,当时试制了几台,之后小批量生产了部分东风5。
1958年8月,铁道部科学研究院、天津动力机厂和长辛店机车车辆工厂共同组成柴油机设计组,仅用一个月时间就完成了3000马力的16V240Z型柴油机图纸设计,技术指标为V型结构、16气缸、气缸内径240毫米、活塞行程270毫米、标定功率3000马力。
第一阶段蒸汽机车:蒸汽机车是利用蒸汽机,把燃料(一般用煤)的化学能变成热能,再变成机械能,而使机车运行的一种火车机车。1910年,滇越铁路正式通车,蒸汽机车的汽笛声响彻山川。第二阶段内燃机车:内燃机车以内燃机作为原动力,通过传动装置驱动车轮的机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