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4月5日讯(全媒体记者 雷鸿涛 肖畅 通讯员 罗艺瑶 张楚文)正值春耕春播时节,国家级制种大县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飞山现代农业产业园集中育秧工场热闹非凡。这里的立体式循环育秧设备,实现从一粒种子到一棵秧苗的全流程机械化。“一批次育秧可供5000亩稻田使用,春季可育秧4批次。
新华社长沙10月11日电(记者周勉)10月11日,记者从在湖南长沙举行的籼型杂交水稻研究成功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了解到,50年来,我国杂交水稻在国内累计推广面积达90亿亩,累计增产稻谷超8000亿公斤。“50年里,我国杂交水稻实现了产量‘五连跳’。
优质稻田间评选现场25日,福建省农业农村厅在三明市沙县区举办福建省第十五届优质稻品种品质现场鉴评活动。经现场鉴评,9个优质稻品种获金奖,分别是:“永芳优517”“宓香优臻占”“野香优517”“野香优669”“金油占”“古早占”“明1优臻占”“闽禾香占”“绿香两优香99”。
中新网三明8月3日电 (记者雷朝良)“三明制种历史悠久,具备优越的制种生态环境,配套设施比较完善,这为当地打造‘全国杂交水稻制种第一大市’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福建省种子总站副站长阮妙鸿如是说。图为福建三明。
水稻是我国第一大口粮,全国有六成人以大米为主食。在水稻中,杂交稻占了“半壁江山”,每年种植面积超过两亿亩。中国碗要装中国粮,杂交水稻创下了一个又一个高产记录,茫茫稻海,保障了我国粮食安全。本期《农业观察》联合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解码杂交水稻背后的中国智慧。
在赵炳然(左)、韶也(中)陪伴下,袁隆平院士在写给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信件上签名。 受访者供图 袁隆平(左二)。资料图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科研试验基地。 今年9月底,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研究员韶也正为筛选新的低镉材料忙得不可开交。
来源:瞭望9月27日,农民操作机械在兴安盟袁隆平院士工作站盐碱地水稻基地收获水稻 徐钦摄 / 本刊杂交水稻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研发和推广杂交水稻的国家。杂交水稻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也已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首选技术。
谢华安在原三明市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所进行田间试验。东南网10月24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张辉 通讯员 胡海明)核心提示近日,中国种子协会评选出“十大杂交水稻荣誉品种”,中国科学院院士、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谢华安团队选育的“汕优63”位列榜首。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郭志强|湖南报道在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上持续用力,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奋勇争先,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南篇章。这是党中央对湖南的殷殷期待。中部崛起,“湘”当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