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讯近日,西安市雁塔区长安南路小学的宁红莉、刘光涛、杨俊峰共同写作《校本课程建设之要素、意蕴与路径——基于“长安花语”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论文2024年5月在《光明教育家》首发,全文如下:伴随着日渐深入的课程改革,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逐渐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
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与管理的意见》(简称《意见》),是在国家课程方案总体框架中考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建设与管理问题。《意见》坚持三类课程一体化设计,建管并重,以管促建,注重形成各方参与、齐心协力、协调一致的育人工作格局。
近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与管理的意见》,要求各地充分挖掘当地自然、社会、人文、科技资源,构建主题内容、呈现形式和实施方式等各具特色的课程,开发丰富多样、可供选择的课程,因材施教,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
课程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载体,课程质量直接关系教育质量。党的二十大把教育、科技、人才统筹安排,提出教育强国的发展战略,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近日,华理学区开展劳动教育课程交流活动,共同探索劳动教育校本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华理附小以“一米菜园”课程为例,并结合本校创编的劳动教育实施方案,让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对劳动的认识更深刻,体验感更强。
2023年5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与管理的意见》。自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实施以来,全国中小学积极探索,开发了丰富多样的校本课程,但正如《意见》所指出的,校本课程建设“还存在着定位不准确、建设质量参差不齐、管理不到位等问题”。
寓教于乐的刺绣课、形式多样的民俗课、动手动脑的科创课……近年来,除开齐开足国家课程外,越来越多样的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让中小学生们的课表变得丰富起来,发挥了相应的育人功能,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增添了校园文化的亮色。
记者 程建华 通讯员 王涛9月19日上午,菏泽市校本课程评价改革启动会议在市教育局举行。来自相关县区教研部门的分管负责同志、校本课程教研员,5所实验学校的校长、副校长及校本课程开发小组成员,市教科院校本课程评价改革团队成员参加会议。市教科院党支部书记朱效同与会并作主题报告。
摘要:地方课程权力的下放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要的制度设计,作为国家课程的拓展补充,发挥了独特的育人价值,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进入新时代,随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全面深化,需要对地方课程的价值进行重新厘定。
这是中国课程史上第一个关于地方课程的文件,既体现了课程的政策性,又体现了课程的专业性,既符合课程理论的基本规定性,又突出了中华文化语境下地方课程的中国特性与时代特点,必将引领地方课程的建设与管理,推动课程的高质量发展,《意见》引发关注和讨论是必然的。
新京报讯(记者杨菲菲)7月6日,记者获悉,北京市教委就《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与管理的意见》发布要求,各区教委和学校要各区明确校本课程管理要求,加强课程开发指导;学校开发校本课程要以多种课程形态服务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学习需求,原则上由学生自主选择。
【来源:无锡日报】“做一中的学生,真幸福!”近日,无锡市第一中学推出63门校本课程供高一学生选择,涵盖语言与交流、数学与数据、人文与社会、科学与技术、艺术与审美、体育与健康、劳动与实践七大学习领域,门类齐全,精品荟萃。
央视网消息: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与管理的意见》,明确要构建以国家课程为主体、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重要拓展和有益补充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意见》提出,要规范开设地方课程,合理开发校本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