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家的“忧患意识” “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相对于佛道有一特点,即它的“入世”精神,基于此“入世”精神而抱有较为强烈的忧患意识。《周易·系辞下》中说:“作《易》者,其有忧患乎?”[1]自孔子以来,从中国历史上看,儒家学者多对社会政治抱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忧患意识。
刚刚过去的2023年,正值李端棻先生诞辰 190 周年(1833年-1907年)。贵州省社科院乡贤文化研究中心专家赵青,推出新作《中国近代教育奠基人李端棻》,可谓适逢其会。首先是赵青执着于历史研究而不辞辛苦的精神。
何谓君子?《论语》中并没有广义或普遍意义上的定义。事实上,“君子”作为一种理想人格,不能也无法作出一个完善的定义。或者说,能被定义出来的“君子”是不完满的。如“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显然,“不忧不惧”描写了君子生命品格之一面,却不是全部。
对于理想人格,若把它置放到伦理学的场域中来考量,其指的是一定的道德理想,也指某种最高的道德范例或典型,它以一定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作基础,是这种原则和规范的集中体现。如果用通俗的语言来表达,那么理想人格就是要做一个什么样人的问题。
战国时代,分封制日渐瓦解,统治阶层穷奢极欲,老百姓苦不堪言。孟子赓续孔子的君子“仁”学,提出了独具特色的仁政思想,引导人们成就美德,成为向善向上之人,最终实现“天下定于一”“万物归于仁”的理想社会。得其心者,斯得民矣。
文\本刊特约撰稿 何杰华编者按万历十五年(1587年),对于大明王朝而言,或许只是极为普通的一年,但对于海瑞和王用汲这对好友而言,却是不寻常的。这一年的十月,海瑞病了。从正德八年十二月廿七日(1514年1月22日)海瑞出生,到万历十五年十月病重,已近74个年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