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公众号文章《中国有一千多万盲人,为什么街上却看不见一个?》在传播,这篇文章从众多涉及盲道的新闻出发,讨论了盲人出行,盲人公共交通,接受高等教育、政府补贴发放形式,甚至提及了盲童在学校吃饭还在使用筷子,等等,并认为现行的硬件设施、照顾盲人的措施,没有从盲人的角度思考、设计,大多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会带来更大风险,尽管未见署名,字里行间体现了作者对盲人的关怀,并向社会和公众提出了建议,这一点令人敬佩。
十二月八日,视障人士赵银利走在西安市未央区海璟台北湾小区外的盲道上。 本报记者 文超摄12月15日,西安市未央区未央路一处人行道的盲道上停着一排摩托车。 本报记者 张英摄9月8日,视障人士杨子宣手执盲杖行走在离家不远的地方。道路的复杂多变让他走得步步惊心(资料照片)。
盲道是城市道路建设的重要元素,同时也是视力障碍人士出行的必要保障。目前,武汉市的城市道路均建设有盲道,整体数量和规模庞大,但在实际生活中,盲道使用效果却大打折扣。因铺设规划不合理、管理不规范、宣传不到位,甚至存在“盲道无盲人”的现象。
今天是2022年10月15日,星期六,农历九月二十,也是第三十九个国际盲人节。据了解,1984年在沙特阿拉伯国家的首都利雅得会议上,世界盲人联盟成立,同时大会把“国际盲人节”确定下来,确定每年的10月15日为国际盲人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