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在广西的一些壮瑶村寨,人们会以敲打铜鼓的方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这种制造精美的铜鼓,曾一度因为制造工艺的失传面临着传承危机。后来,在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铜鼓铸造代表性传承人韦启初等铜鼓爱好者的反复试验之下,铜鼓铸造迎来了“新生”。
铜鼓作为壮族文化的代表性符号载体,属于综合性艺术欣赏品,也是文化艺术中一颗耀眼的明珠。铜鼓是劳动人民为满足自身生活与审美需求而创造的艺术,经过绘制模型、合范、烘烤等复杂的制作工序,最后变成造型夸张、雄壮有力、庄重耐看的艺术品。
铜鼓,是中国南方古代民族创造的极富个性的礼乐器物。一面铜鼓的基本形制有鼓面和鼓身。鼓面是受击部分,鼓身是共鸣腔,由上而下分成胸、腰、足三段,胸腰之间多铸悬有悬挂用之耳。 铜鼓的出现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最早是作为炊具和打击乐器使用。之后,逐步成为当地民族贵族统治者权力和财富的象征。
最早出现“铜鼓”这个词的文献是《后汉书·马援传》:“(马援)好骑,善别名马,于交趾得骆越铜鼓,乃铸为马式,还,上之。”[1]看来,在汉代,铜鼓给人的印象就是“铜做的鼓”。铜鼓真的只是大家眼中“用来敲打的乐器”吗?如果不只是鼓,那它还扮演过什么“角色”?
4月13日,为期两天的“潮起三月三·奋进新征程”南宁市青少年欢庆广西三月三主题实践活动在南宁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拉开序幕。中华民族舞蹈、音乐、传统手工艺等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让南宁市的青少年儿童更深入地了解和体验壮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和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