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匠,是民间传统制作匠人之一,他们专门制作各种手工锡器,但随着社会工业化进程,越来越多的铝制品、塑料制品代替了锡制品,锡匠行业正在慢慢消失,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仍在坚持这门手艺的锡匠。在上犹营前镇的圩上,锡匠蓝世明的铺子很不显眼,但是铺子里敲敲打打的声音却传得很远。
从11岁开始做打锡技艺,16岁出师,一双手,一把锤子,敲敲打打做了59年,他用大半生的时间坚守家族的传承,那一个个磨厚的老茧,一把把磨平的锉刀,都是他在打锡这条路上坚持下来的最好见证,他就是今年70岁的第11代打锡传承人刘立生。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便是刘立生,今年70岁,锦水街道山头村人,祖祖辈辈都以打锡为生。
一字街头古石桥,桥边春水泊轻桡。刘梦兰的这首写景诗迄今流传已有180余年,却也无时不在提醒着我们,古时桥头,曾有过的那个商铺林立、市面繁荣的年代。桥头有一条铺着青石板的百年老街,就是刘梦兰提到的“一字街头”。刘小迷夫妻俩的锡器店就位于此。
9月18日,应苏明(左)向朋友展示他的得意作品,锡制水果盘。皖南歙县齐武村,临街的一户“祖传手艺锡作坊”里,每天都会传出“丁丁冬冬”的敲打声。屋子的主人就是徽州唯一一名的手工锡匠应苏明。应苏明从15岁起跟随父亲学手艺,干这行已有47年。
山河网讯(记者宋晓 王刚军)上世纪70年代前,锡壶、锡蜡台、香炉、酒杯等等几乎家家必备,尤其是大户人家,锡制品更不可少,还有人喜欢将紫砂壶用锡镶嵌起来,观赏、使用相得益彰。将这些锡制品往条几上一摆放,与瓷花瓶、鸡毛掸子相映成辉,因此锡制器皿行业生意兴隆,锡匠艺人遍布城乡。
曾经靠手艺的人比比皆是,比如木匠,石匠,剃头匠,铁匠等等。小炉匠也是靠手艺谋生,小炉匠是修补铁锅,修补铁桶,铁水壶等等的手艺匠人,时代进步,经济越来越繁荣,现在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如果作为民间手艺人,基本上很多人家锅坏了就换新的,铁桶在我们生活中也很少见,用的都是塑料桶,坏了也就扔了。
农村中传统的手艺大多数已经被时代的进展而淘汰,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前的五行八作,都以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但在那个年代,这些小手艺服务了社会,服务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特殊年代特殊的产物,人们不应因现在生活提高了而忘记它们,它们毕境为我们付出了力量和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