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 据“中科院之声”微信公众号消息,经过长期攻关,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团队通过将直径百纳米以下的孔洞弥散分布在材料中,实现了在不损失甚至提高塑性的同时,降低材料密度,大幅提升材料强度,这一成果于9日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在线发表。
人民网沈阳8月9日电 (记者汤龙)发展新型轻质高强度材料是航空航天等关键领域的共同迫切需求。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金海军研究员团队通过将直径百纳米以下的孔洞弥散分布在材料中,实现了在不损失甚至提高塑性的同时,降低材料密度,大幅提升材料强度。
据“中科院之声”微信公众号消息,经过长期攻关,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团队通过将直径百纳米以下的孔洞弥散分布在材料中,实现了在不损失甚至提高塑性的同时,降低材料密度,大幅提升材料强度,这一成果9日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在线发表。
活动现场东南网莆田11月1日讯(本网记者 卢建伟 实习记者 曾家豪 文/图)10月31日,由福建省科学技术厅、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莆田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福建行”科技成果、项目与人才对接活动在莆田举行。
经过十余年的持续潜心研发,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姜海昌科技团队研制和开发的高端农机入土部件项目,终于即将实现量产。日前,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以下简称“金属所”)世纪路园区8号厂房内,我国首条高性能耐磨入土圆盘切刀数字化智能生产示范线正式“联调联试”成功。
回望2024年“中科院之声”的很多文章受到了读者关注在2025年的第一个周末我们汇总了过去一年的“热门文章”供读者回顾精彩的2024年希望在2025年各位读者能继续支持我们关注“中科院之声”科技自立自强之路上的75个首创故事中国科学院成立75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科学院人秉持“创新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孙东明,是一位持续关注科技创新的全国人大代表,他长期奋战在科技创新一线,关注国家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最新进展。经过广泛的走访调研,孙东明准备将自己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准入机制”等方面的建议,带到今年的全国两会上。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2月19日的《代表委员履职故事》,我们来认识一位持续关注科技创新的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孙东明。孙东明,2018年首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2023年他再次当选。